书籍 鄧拓的封面

鄧拓

齊慕實

出版时间

2016-10-01

ISBN

9780199429189

评分

★★★★★
目录
譯者前言 / vii
自序 / 1
第一章 地方文人投身國家革命 / 5
第二章 革命宣傳家:在晉察冀邊區的生活 ( 1937-1945 ) / 51
第三章 高幹生活 ( 1946-1956 ) / 12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行政与信仰。这个分析框架对于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能否适用先打个问号。
文學性好高啊
基本上是在地鐵上和車站看完的,實在是因為內容太過吸引。非常喜歡作者誠實與同情的態度,被深深地感動了。作為一本完成於1987年的著作,許多當年頗具突破性的結論,在今天看來已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人所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讓人覺得惆悵的是,在此基礎上,似乎很難提出什麼更進一步的問題以及更深一層的回答。這並不是因為研究者的魯鈍,而是因為現實社會仍在其中,而研究者與被書寫者之間的距離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傳主有詩雲:“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跡斑”。在議論之空與現實之殘忍之間的巨大縫隙,其實正是所謂“文人”或自我認同為讀書人所必須承認和面對的宿命。
很喜欢齐慕实、周锡瑞这种愿意和中国学者打交道,真心实意觉得在做一种学问,有同一种衡量标准的海外学者。很扎实。这本书原版中的理论框架在中文版完全被拿掉了,名字也更换成了更为平实的“人物传”。但以邓拓为核心,恰恰是要意在折射maoism内部的矛盾,齐用Bureaucrat和Faith两种进行了区分,其要旨是在强调所谓“毛主义正统内部更深层的动态及矛盾”。这是很有解释力的,对于JQ政权而言也有理论的普遍性,但也其实就到这里了。邓拓个案对我而言最有启发的一点是,当我们谈论“公共知识分子”时,其实存在一个对谁而言、多大适用面的“公共”的问题。对于邓拓的匿名杂文写作来说,表面上是public intellectual的姿态,但仍是一种特定的“公共话语模式”,也即是特定的“公共”。
史料与理论方面均无重大突破
中间的文本分析有些无聊
欣然接受雙軌制文化政策(中國傳統文人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的結局不是兩全,而是自噬。
对君臣逻辑的韦伯式发展,对文本的分析确实精彩,只不过框架有点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