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Riding the Iron Rooster的封面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Paul Theroux

出版社

Ivy Books

出版时间

1989-03-28

ISBN

9780804104548

评分

★★★★★

标签

游记

书籍介绍

Paul Theroux invites you to join him on the journey of a lifetime, in the grand romanttic tradition, by train across Euope, through the vast underbelly of Asia and in the heart of Russia, and then up to China. Here is China by rail, as seen and heard through the eyes and ears of one of the most intrepid and insightful travel writers of our time.

用户评论
三页不离文革五页不离毛,容易阅读疲劳。作者如此龟毛的人把最好的赞誉(依次)给了西部荒东北林南边海,不足为奇。1988是个很微妙的时间,因为在他大幅描写动荡后的国家以及大幅表述该国的未来不明时,就来了个回应的1989。愿看他再次的重游(如他文末所说,虽然只是说给西藏),想象他有个撇嘴的尴尬(或鄙视?),因为火车早就开进西藏了。
多年前读的,没有觉得有任何敏感的地方。看这个还在看何伟的三部曲之前,但是很有“前传”的感觉。如今居然有人感叹汉语翻译版怎么敢出,真是时代变了。
从中国和历史的角度来说,我很感激有这本书记录下当时的很多正在发生的事情,满满近500页的篇幅,扎扎实实的记录了这段旅途中的人与事,包括开篇的切尔诺贝利、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的城市,乡村以及整体中国人的风貌,能读出来其实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能读出来作者对中国相当了解,而这种了解除了之前去过中国,一定还包括作者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到的部分。作者对中国人的笑以及中国宴席的散场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这本书说到底是一本游记,从这个角度上讲,这篇游记的记叙与书写方式都让我感觉到作者非常cynical,八十年代的中国大概的确不是一个旅行舒适度高的目的地,但全书读下来,除了拉萨那章我感觉到他的喜欢,其他时候我感觉他的旅行充斥着无奈,疲惫,冷眼审视,以及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不信任,一度让我怀疑他来中国的动机。
culture revolution...
看完原版第一个想法是是中文版还剩下了啥。第二个想法是原来这就是这本明明出版在八十年代的书怎么现在才有中文版。第三个发现历史要从游记中读到了
直言不讳地说,我很不喜欢这本书,即使偶尔出现的美景尚可以抵消那些无休无止的抱怨,也仍然需要耗费大量心神才能够勉强忍受保罗·索鲁那过于庞大的自我。他的确拥有同样见于其他许多伟大作家身上的那种刻薄,遗憾的是,他的刻薄在这次经历中展示出的空泛远多于洞察。他也似乎的确对路上遇见的那些人表现出某种好奇,可如果再仔细一点就会发现,实际上他缺乏理解这些人的兴趣,大部分的交流充其量不过是用来进一步验证他已经暗藏于心的那些答案。所以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人与地点虽然在持续地更迭变换,书中内容的本质却是不断重复的,而这位记录者偏偏又对每一处琐碎的细节视若珍宝,不肯放弃。这本书并非没有价值,毕竟索鲁算得上一位敏于观察的写作者,遗憾之处在于它本可以有比现在多得多的价值,但是显然,他在思想方面的能力实在有些捉襟见肘。
保罗·索鲁停留的时间太短,和旅途中遇见的人交流得太浅,以至于他的有些观察更接近于走马观花的流水帐。但这本书却拥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写于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内。在这个时期里,街上遇到的中国人会说自己不再害怕。派来一路“监护”索鲁的陪同人员也会主动训斥某位对文革闪烁其辞的同胞。那时的中国人有时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和嘲笑,年轻的学生们能够喊出大胆的口号。这么多年之后,从所有这些早已褪色的画面里,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一个事实:中国在某些地方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又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大踏步的倒退。而那些关于中国未来的预言,都将逐一而不幸地一语成谶。所以,我在读这本书时,最明显的感觉是,自己在目击一个国家和其中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正慢慢滑向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而我只能冷眼旁观,束手无策。
2022年第1本。12.31-1.27 我用电脑和kindle看完了这本书。
保罗 索鲁坐火车横跨西伯利亚的时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正在发生。
写到西藏语气都变了,真是无法不爱的神奇的地方 I thought I liked railways until I saw Tibet, and then I realized that I liked wilderness much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