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How to Take Smart Notes的封面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Sönke Ahrens

出版时间

2017-02-23

ISBN

9781542866507

评分

★★★★★
书籍介绍

The key to good and efficient writing lies in the intelligent organisation of ideas and notes. This book helps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writers to get more done, write intelligent texts and learn for the long run. It teaches you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and ensure they bring you and your projects forward. The Take Smart Notes principle is based on established psychological insight and draws from a tried and tested note-taking-technique. 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guide and description of this system in English, and not only does it explain how it works, but also why. It suits students and academic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nonfiction writers and others who are in the business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writing. Instead of wasting your time searching for notes, quotes or references, you can focus on what really counts: thinking,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new ideas in writing. It does not matter if you prefer taking notes with pen and paper or on a computer, be it Windows, Mac or Linux. And you can start right away.

用户评论
方法特别好,精髓在于把寻找知识的连结变成一种规律性的pull model,难点当然还是驯化自己。所有类似的书的难点都是驯化自己。
Blew my mind! 化解了近年来学习方法探索中的诸多迷思。纸笔到位,精力管理,诉诸结构,建立关联,培养直觉,释放缓存,量变引发质变。诚实地面对手头的工作,诚实地面对自己。学习思考最珍贵的结晶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感觉就是一种邪教啊。看了很多zettel方面的理论,决定用一种比较简洁的方式实现它。这本书很好地阐明了最基本的理论,感觉不错。方法很适合进行文章裁缝,所谓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个标准还真是难。也就是复写一次,用自己的话阐述一遍我就算内化为自己的了吗?也许对于没有明确理论标准的产出确实不错。长期而言,如果可以做到汇总自己以往的想法记录也确实很不错,现在仅仅是看过去的书评,有时候都觉得很惊讶,当时确实理解了一些东西,但是没过多久就忘了。也许详细记录出处与想法可以帮助知识点很稳固。
合理的方法论还是需要和相关的工具配合食用最佳。看此书的同时遇到了roam这个app就是神仙体验
Zettelkasten大法。在用一种软件前,先吃透其哲学,否则白搭。引用了ego depletion,flow,SDT等著名心理学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完全无法构建一个work structure,因为心理学过于微观的视角,缺乏宏观上的统筹视野,很难指导一个学习项目的布局。作者把写不好的两个大原因列出来了,一是没有人关注整体的组织,而是把写作当作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市面上的两类教材也是治标不治本。另一个就是永远没有反馈。实际上,所有教学习的书也是这个毛病,没有一个宏观的,组织的策略。拿读书来说,还是平克那句话“写作是把网状的思维,用树状的语法表达成线性的结构”,读书还原的是网状思维,所以也应该用网状方法阅读,而非线性输入,逐句输入。所谓做研究,就是锻炼一种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组织和联系知识的能力。
车轱辘话反复说来说去。作者换着花样论证几个重复的点:写作是linear的,笔记是circular的;不要top-down,要bottom-up;要建立起联系;计划赶不上变化等等等等。作者给出的应用实例很少,更多的是在引用不同的其他人的研究以说明这个方法的好处以及重要性。这一百来页的书(英文版)看起来有点折磨,如果能精简成一篇文章多好。建议快速浏览阅读。
想写出一篇好文章,你只需要有一篇好的草稿,想要有一篇好的草稿,你只需要将做好的笔记转成连贯的文字,而这一系列的笔记就是你用卢曼笔记法做笔记时存放在 Slip-box里的。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拿起笔,去阅读。卢曼笔记法让记笔记的学者不在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他更像一只勤劳的蜘蛛在编织他自己的知识之网,而学术的主体、成果、论文便是被这张网捕获的猎物。
2021第一本,算是这种工具书里的佳作。但书的内容其实很有欺骗性,如果你想照搬他里面的方法基本不可能,要想把知识双向链接起来啊、自下而上搭建体系啊,是需要非常深厚的积累的。这个工作,卢曼用了十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其实在于分类。以前总想先设好神经科学啊、人类学啊之类的大的维度,下面再填充更细微的层级。但这本书强调,阅读是为了写作服务的,不是要让你当图书馆员。现在用素材的潜在去处➕标签来组织。也结合了zettelkasten的理念重新组织了我所有的笔记(用的是ulysses),觉得整洁方便多了。 @2021-01-03 19:31:30
关于如何更科学地做笔记,值得一看,能提供不一样的想法。
从学习原理讲起,阐述splitbox笔记法的必要性和工作流程。所以有人会觉得啰嗦。作者大概就是用splitbox写的,所以写起来话匣子关不上。此外,“门类笔记实用性”上,作者会比较偏激地否认。目前看下来,这个方法好处在于记忆辅助,在于强调要做有效笔记。弊端在于呈现内容上会系统性不足。好方法,但也别局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