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國故事的封面

中國故事

閻連科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时间

2021-10-01

ISBN

9786263101036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國最具影響且最受爭議作家、「2021紐曼華語文學獎」得主——閻連科,

最新重磅長篇小說!

兒子想殺父親、丈夫想殺妻子、妻子想殺兒子⋯⋯

最凡常的生活卻瀰漫重重殺機,

村落如被潮浪淘盡的孤島;

人苟活在將醒未醒的惺忪裡。對他們一家三口而言,

寂靜是一種死亡。喧譁也是一種死亡。而既無寂靜又無喧譁才是活著嗎?

閻連科的想像奇詭怪誕,黑色幽默層出不窮。然而他又是最接地氣的作家。

我們似乎總期待他的新作會出現什麼更荒謬或更詭異的情節。《中國故事》彷彿將他的極限又推前一步。父不父,子不子,這家人演出中國核心家庭價值——既是經濟的也是倫理的——破產的荒謬劇,也成為後社會/後資本主義環境裡主體精神分裂的病例抽樣。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在我母地的那個村莊內,當你相信整個的中國就等同於那個村莊時,你卻又同時會發現,那個村莊不僅是中國的,是華語世界的,也是今天整個人類世界的。它是人類世界的一部分。是這個世界最有活力的細胞和心臟。它的每一次脈衝和跳動,每一縷生活紋理的來去和延展,都和這個世界的脈衝、跳動相聯繫,慢一步或者早一步,但從來沒有脱離開這世界的脈衝、跳動而獨立存在過。在這個村莊裡,天空、氣候、環境、善愛、良知和恨惡,還有人們的思維和價值觀,人的心性和德性,人們對宗教的認知、尊崇和漠然,無不和人類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任何民族、任何人群相聯繫,它們既有高度的相似性與趨同性,又有令人驚異的隔膜和反動性。人類的所有奧秘和常識,都遍布在這個村落裡;人類所有的無知和迷茫,也都遍布在這個村落的大街小巷上。人類人性中的最幽暗和最良善,都鮮明地刻寫在這個村落每個人的臉上、內心和行為中。

——摘錄自「2021紐曼華語文學獎」閻連科演講答謝詞

//

他對父親說:「我們家裡先不蓋房吧。」

「為啥兒?」

「把蓋房的錢拿來讓我出國去。」

「出國去,你出天吧。只要我活著你就別想出國那事情。」

於是,一整夜他都在床上翻騰。

一整夜都讓他覺得他不能不殺他的父親。

「殺了他,我就可以去美利堅的哪兒奔著我的前程了。」⋯⋯

身處窮山惡水資源寡缺的村落,

人們如礁石被浪潮反覆拉扯捲襲,

到處都是垃圾,到處都是被時代一拋了之的可憐相。

他們一家被困在破敗中營生,沒人能逃離命運主宰與安排。

作為獨子,村中罕有的大學生,他為了到美國留學想殺了父親;

作為丈夫,一心渴望高樓華宇,他攀上村中富婆而要滅了妻子;

作為母親,不堪備受兒子拖磨,她意欲在水井邊斬草除根。

尋常的家人,成了各自心懷鬼胎的追捕者,

當情感羈絆隨著想望崩毀戛然斷裂,

他們彷彿置身茫茫雪夜,

摸黑索求命懸一線的救贖⋯⋯

三場殺人未遂的故事,作為兒子、丈夫、妻子,

在暗無天日塵土飄揚的生存遊戲裡,

是不是唯有斬斷彼此,

憤怒才有出口,未來才有解脫的可能?

繼小說《日熄》以村落集體夢遊暗喻當代社會情狀,閻連科此次讓故事回返河南農村老家,以略帶戲謔的後設筆法,描摹村落農民在資源枯竭下人心浮動、地方勢力暗湧,延伸出日常生活的串串詭譎奇想,以及飽受集體環境規戒和馴育後,所擔負關於生存的卑微鬱結。

在不同章節中由這一家三口各自敘事,藉由「弒父」、「弒妻」、「弒子」等詭謬情節,透過層層殺機剝解以「家」為名的扭曲綑縛,更投映出作者對現代社會經濟、家庭價值的指涉。書中父親一心想過更好的生活,苦心收集建築材料卻全數被官方沒收,陷入「寧可和上天打官司,也不要和政府打官司」的落魄窘境,閻連科將思辨包藏在一個個謬趣故事裡,失控錯軌的情節對應欲振乏力的人生,看似荒誕卻十足悲涼。

閻連科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嵩縣,一九七八年應徵入伍,一九八五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一九九一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一九七九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日熄》、《速求共眠》《心經》等十四部;中、短篇小說集十五部,散文、言論集十二部;另有《閻連科文集》十七卷。是中國最具影響也最受爭議的作家。

閻連科曾先後獲第一、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和馬來西亞第十二屆世界華文文學獎;二○一二年入圍法國費米那文學獎短名單,二○一三年入圍英國國際布克獎短名單。二○一四年獲捷克卡夫卡文學獎。二○一五年《受活》獲日本「推特」文學獎,二○一六年再次入圍英國國際布克獎短名單,同年《日熄》獲香港紅樓夢文學獎。二○一七年第三次入圍布克獎。二○二一年榮獲紐曼...

(展开全部)

目录
講好的中國故事——閻連科《中國故事》 /王德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用户评论
论如何“凑字数”,“车轱辘话”来回讲,高中生如何把作文句子写长…不太好的阅读体验,应该是阎连科最啰嗦的一部了,只有第四章有点看头。但只要阎老师是在探索的,在突破的,就是值得尊敬的
fire故事
花了两天时间,最后在深夜阅毕。相较以往的故事,阎在结构上有了创新,故事性增强了,深入了对改开的批判,但语言实在有些啰嗦 欲望、贪念、亲情
儿子,父亲,母亲,三部分忽然就结束了,相互补完,又相互补不完,第四部分从想象进入依旧很阎lk的结尾,依旧完成了一部瑕不掩瑜的好作品。默默等待阎先生的下一部新长篇,不知未来还有可能看到阎先生的长篇在内地出版吗……总之我觉得这一部其实没什么好敏感的……
初读《中原》时,真是提心吊胆,有如走钢丝。读到第三章,醒悟过来,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叙述都不可靠,不仅如此,也开始怀疑第三章的叙述了,仿佛身在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极而言之,其实“阎老师”的复述不更是可疑?小说最后的梦境当然是虚构,但或许只有通过虚构才能获得救赎吧?让我想起塞尔卡斯《骗子》中的观点:“写实杀人,虚构救人。”宗教游戏的情节非常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中原一家像卡拉马佐夫一家,兼具至恶与至善。梦境以冬雪为环境是隐喻《红楼梦》?小说语言有陌生化,但文本结构似乎没有新的实验。
王德威的序写得非常好,“当大说家忙著讲「好中国」故事时,小说家致力「讲好」中国故事。”直言现在讲“讲好中国故事”是全民运动,方兴未艾。 小说主体讲述的是一家三口,儿子想杀父亲,丈夫想杀妻子,妻子想杀儿子。小说对方言的使用,不断出现臆想和现实的对比,絮絮叨叨的描述,都体现了小说家非常成熟的叙述手法。但不难看到在这个故事里表现的一些底层社会真实的内容。比如儿子去上大学掏空了家里凑出 12 万,后发现大学是假的,最后讨回返乡路费几千块;比如对于丈夫来说,最终目的是盖起楼房,房子、宅基地作为固定资产对农村人的重要性无法用别的东西替代。儿子和父亲都是在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致富跃升的情况下,才有了杀心臆想,而小说家设置的动机其实并不值得理性推敲,因为这些在中原生活的人也不是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下成长的。
皋田鎮上上演的微縮景觀,一家三口口述了這三部曲,耙耬山後後續著《聊齋本紀》
像是一个预言。也是对当下的总结。
中国乡村变迁的故事
树立了强烈的文化自信的阎老师深刻认识到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熟练掌握了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已经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出了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的、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感谢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