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华北的饥荒的封面

华北的饥荒

李明珠

出版时间

2016-05-01

ISBN

9787010135090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荒频发的国度,因而中国历代积累了大量的抗灾救荒经验。近年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西方著名汉学家李明珠教授在本书中将自己的研究落脚到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直隶及其周边地区。考察了清代以来这一区域内粮食价格与市场整合度这一命题,阐述了环境的变迁与灾害的关系,以及对经济社会的长期影响。作者认为,几千年来人类进行的大量的水利工程致使环境退化,加剧了帝制晚期灾害暴发的频度和烈度。书中以清代三次不同类型饥荒的情况下,政府实施的救灾策略,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另外,书中还研究了民国以降的灾荒与灾荒救助,时间跨度达三百年。研究了市场与粮食价格,及二者与灾害的关系。随着学者对粮食价格与市场整合度问题的重视,灾害与粮食价格、市场整合等方面的相关度研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本书正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典范。作者...

(展开全部)

目录
致谢
前言
度量衡单位
第一章华北的天、地、人
一、海河系统的历史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部书是中国灾害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学习方法
仔细看了ch.5-ch.8。承袭李明珠的相关论文,说是华北,主要考查直隶,特别是北京。资料除了粮价,使用了收成分数、天气记录、地方志中关于仓储和市集的记录以及大量奏折中的政策讨论和报告。对之前研究(魏丕信、王国斌、邓海伦等关于清代粮价/荒政,王业键关于粮价,杜赞奇和黄宗智等对华北农村)的利用和关照是很充分的。的确是非常精细的区域史著作。
原版标题是1690s-1990s,大陆版给改成了1690-1949
该书将国家、市场和环境三个方面相结合对饥荒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多面向长时期的分析。直隶是京畿重地,为了解决直隶的饥荒问题,清代帝王们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直隶河流治理、粮食存储、平抑价格、灾荒救济和赋税减免等工作中,以维持粮价的稳定和避免饥荒的到来。这种大规模的干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消耗了大量财政资源,而且也带来了惊人的腐败、人口的膨胀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再加上政局日益动荡,后期清廷已无力负担。这证明了一劳永逸解决饥荒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且无法实现的。虽然清政府向直隶提供了大量粮食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粮价,但并未能促进直隶内部米粮市场体系的整合,也没有能够推动直隶农村的经济变革。其实,建国以后的事实证明,没有铁路运输的引进和其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饥荒问题是不可能被根本解决
一般般吧
拖拖拉拉看了两个多月,才看完做完笔记。第一遍看得懵,第二遍好像能把握住一些线索。① 饥荒和自然环境灾害不是必然因果关系,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战争、政策、贪腐);②清代前中期君王的努力救荒治理环境政策反而有些饮鸩止渴,埋下了长期生态环境危机的隐患;③清代越到后期越无力,没钱,环境差,还有内忧外患;④ 真正的改善可能得靠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后者有赖于农业依赖的摆脱(需要现代化的建设-交通等,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扩大);⑤在华北,尤其是直隶核心地带,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始终是最重要的角色,主动承担很多责任,也不肯/不敢放权,尤其是杜绝大粮商的产生(还是稳固权力的传统目标)
其实可以说是清到近代华北社会经济史。删掉了某政权建政后的部分。但依然值得一看。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