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回眸"学衡派"的封面

回眸"学衡派"

沈卫威

出版时间

1999-03-31

ISBN

9787020028528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通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学衡派”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史实描述与理论阐释,展示了以吴宓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沈卫威

沈卫威,1962年生,河南省内乡县人,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兼任研究生处副处长,1994年晋升为教授。主要著作有《无地自由――胡适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自由守望――胡适派文人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学衡派”的人文景观
――倾斜的学术天平
一 激进与保守的内在紧张
二 《学衡》杂志的基本过程与宗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文本分析和码农就一步之遥。
从文学史视角,论及学衡派与文学批评、当代思潮的关系。学衡派的思想呈现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在五四时期的文化、政治激进主义中显得不合时宜。相较于上一代文化保守主义者“国粹派”,学衡派思想更具世界主义倾向,反映一战后世界反现代化思潮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前半部分的整体性分析比后几章精彩。
终究还是有先入为主批判学衡派的感觉。将吴宓与卢梭做比较很有意思。
本书首先从多个角度说明了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含义,解释了其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以及科学理性的复杂关系。以“学衡派”本身的师承为基础,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内涵为主,揭示了文化保守主义既有非理性倾向的道德热情,又强调秩序和组织的古典文化传统的特征。随后,分析了梅光迪、胡先骕和吴宓三位“学衡派”主要人物的生平和思想历程,抓住他们各自最广为人知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经历(梅光迪的“妒忌和‘变态’”、胡先骕作为植物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吴宓“混乱”的感情经历和矛盾的言行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全书解释的文化保守主义失败的原因似乎有二:一是文化保守主义似乎须借助一定的政治力量才能发展;二是由于文化保守主义作为思想本身的局限,即不能指名在激进主义之外的另一种前途,故而失败。
可以看出是文学出身的学者做出的研究,书中充斥着较为感性的评论,多是对学衡派人物独自与时代抗争的哀叹同情。在全书最前面有对于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概念辨析,全书也紧扣文化保守主义来写,正如作者所言,探讨学衡派只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代表。接下来运用个案分析的方式,对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的日记与诗文进行研究,进而厘清其思想主张,包括心理方面的分析。总体而言虽然条理没有十分明晰,但所要表达的观点还是清楚的。
(全都是题外话)在沈氏学衡各书中早出,是芜乱不太把握得住,更保留谈思想的才气的一本,其长处在以文人参会文人,故能略得其心迹本真。把梅光迪胡先骕和吴宓分开各自做,是比同代流行的文化史\学术史的学派分析近真的,更比许多真系于白璧德的知识盗墓好。晚近抽到一本南高-东大的校史,看了许多断烂朝报后竟发现其学校建制压根儿没什么学衡气。北大与南高风气的差别尤其不能约简为学衡与新文化。学衡又尤其不能约简为其中社说,要从整个杂志平台的学术创解上来观照。
很久以前读的,立绪代理的繁体版 = =
再读。发现了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点。果然,书是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