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凌汛的封面

凌汛

冯骥才

出版时间

2013-12-01

ISBN

978702010147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记录作者1977-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式写作”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旧照,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其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五十余种,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种文字,出版各种译本三十余种。

目录
一、借调式写作
二、一屋子作家
三、后楼的生活
四、一个诗人的自我拷问震动了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纸质轻,好读。稿纸背景妙,饭后站着消化读完了
历史价值远大于文学价值。年代记录的片段、冯老自己和他人的历史反思与批判尤其值得一读。
无甚可观
本书是冯骥才先生回忆自己七十年代末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改稿子的经历和见闻,时间虽然不长,但那是他进入文学领域的开端,对他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值得怀念的日子。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如冰冻的河面,正在慢慢破裂,河面下的水流已经喷薄涌动,即所谓凌汛,就象苏联人说的“解冻”,慢慢回复到稍微正常一点的氛围。书中记述的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们刚刚从禁锢的年代出来,鲜花重放,思想比较活跃,但保守的势力依然很强大,时时有非常凌厉的思想交锋。人们现在怀念八十年代,那时确实有比较短暂的思想活跃,人们对于阅读的热情无比高涨,在月工资只有五十元的情况下一本小说能够拿到三千三百元的高额稿费,你不能不说那时确实是他们的黄金时期,虽然也时时要收到保守派的批评和打压。书中刊载了大量图片资料,可以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看完了无路可逃,意犹未尽又跑来把凌汛买来看。以前对大冯知之甚少,更无法想象出他在那十年里究竟经历过什么,又是怎样一点点熬出头的。我惊叹他的才情,敬佩他在最艰难的时刻仍能保持人性淳朴善良的言行。有那么多没能捱过来的优秀文人,大冯是幸运的。
读完之后还望着后记依依不舍,实在是感动。大冯的早餐、打手势、“我让大冯在街上冻了一宿”、老太太、风景里的山峰……冯骥才把朝内大街166号的那间屋子也留给我了。
薄薄一本,去医院等号时读的
个人认为本书是冯骥才老先生几部编年史回忆录中最好的一本,冯与人民文学出版社颇有渊源,文章中感情真挚,而且人民文学出版社专用稿纸做为插图设计很惊艳。
“大冯的早餐”。由于看了无路可逃立刻走进来,不可避免地温暖了!在春天意识到自己的手指头,圆嘟嘟地能动弹。前面更好,苏醒时天真的面孔,轻轻坠入硫酸纸里的朦胧,后面开始复述雪夜来客时就陌生了!
《凌汛》给我的感觉是很小很直接的一本书,非虚构,记录做着自己的一些记忆和思考。记忆很直接,思考也很直接,文革后解冻的文学时代出现在纸上,颇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