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抗日战争的封面

抗日战争

王树增

出版时间

2015-06-30

ISBN

9787020110032

评分

★★★★★
书籍介绍

《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王树增战争系列作品登顶之作!

七十年,第一部属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全民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新写作,全新阅读战争的体验,对抗日战争全新定位和见识的巨著。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了这部大书。

《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重大战役战斗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突出反映并全景式地记叙1937—1945年这八年抗战中的主要战役战斗。对敌我双方统帅部的战役企图、计划,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和战役经过,都做了详尽的记叙,特别是对战役战斗结局及其经验教训,能从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以分析、总结与点评。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全面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对外交流通畅,两岸对历史的态度日趋一致,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书档案也纷纷解密。有太多读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太多他们的父辈曾亲身经历的战争需要重新讲述。

此时回首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巨著,便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了。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一直在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这也是他的“战争写作”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此,王树增完成了他“战争系列”最为宏阔的一部作品——《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非虚构文学第一人,中国战争题材第一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非虚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1911》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目录
序章
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
第一章
最后关头
第二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虽有倾向性,但比较客观。史实掌握也靠谱,从对平型关大捷的描述既可以看出来,还是值得一读。
王树增写的最好的还是早年的朝鲜战争,后面的书,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解放战争,到现在的抗日战争,书越写越厚,但可读性和故事性越来越差,大段大段的抄,堆砌材料。通俗不通俗,学术不学术,有不伦不类之感。
三卷已读毕。总体而言还是非常精彩,尤其是对战役细节的描述及对战后的评价,对作战牺牲的军人小至连长甚至普通士兵都有具体描绘,让人赞叹。作者不亏为军事研究员出身,比一般学者写战争历史更具专业内涵。对国军将领的专业素养、作战协同、腐败和保留实力的问题斗有披露。本书基本涵盖了抗战的所有重大战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作者还是跳不出意识形态的束缚,对g的抗战作用评价太高,不过作者也用流水记账形式描写g的敌后抗战,这或许也是从侧面对g的抗战的否定吧。作者应该知道,历史著作如不客观公正早晚会被人们弃到垃圾堆里,这一点王树增不如hong二代邓野。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作战地图极少,几百场战役你就只配了五六张图,作为军事著作你好意思吗?
全民族视角,客观,文字有激情!
写的真不错,在保持政治正确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20150911
向抗日英雄们致敬,读这本书真的太难了。日本人真是残忍可恨,可叹的是打仗的代差,日本人死伤几千人,我方要死伤上万人
2022.12
之前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断断续续的,三卷读毕,初步建立抗日战争的时间脉络,打破了以往只知局部战争不知整体的刻板印象,而且在每个具体事件还有详尽的人物介绍,政治正确下,依然保持客观上尊重事实,史料也十分详实。抗日战争可以说是农业国家与准工业国家的对抗(这一点又让我想起了清末鸦片战争时期,农业封建国家vs西方工业国家的又一次场景重演),工业能力、军事装备、士兵身体/文化/单兵素质、军队后勤补给、战术战机捕捉的能力、各大派系各自为战、军团之间无有效协调配合、国民党高层战略过时、部分将领没有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等等差距,造成了6:1,有时候甚至10:1的中日伤亡比,常常出现整营、整连战死,面对日军,一些中国将领和普通士兵,真是不怕牺牲不畏勇往直前,真是“一寸江山一寸血”,让人心潮澎湃,让人潸然泪
帮助读者初步建立抗日战争的时间脉络,打破了以往只知局部战争不知整体的刻板印象,在描述事件时会对人物进行介绍,有助于建立个人史观。
史料详尽。这段历史永远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