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雨王亨德森的封面

雨王亨德森

[美] 索尔·贝娄

出版时间

2015-12-31

ISBN

9787020110728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诺奖得主索尔·贝娄经典代表作

兰登书屋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雨王亨德森》出版于1959年,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百万富翁亨德森由于精神极度空虚,渴望找到人生的意义。他翻遍了家中的藏书,希望找到能启发他的格言,结果只找到父亲当年作书签用的一张张钞票。无聊之余,他甚至在豪宅里养了一群猪,弄得肮脏不堪,家人抱怨。于是,他离开了文明社会,深入非洲内陆的原始部落,开始了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在历尽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他仓惶逃回美国。

小说富于象征意义,充溢着现代喜剧的反讽意味,好心而常犯错的亨德森在作家的调侃之下也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堂吉诃德”。

在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出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名单中,《雨王亨德森》位列其中。

贝娄笔下的非洲之于亨德森就如同卡夫卡的城堡之于K,为来自异国他乡的主人公提供了前所未见的完美试炼场,去实现其最深层的、最无法抹除的渴求。

——菲利普·罗斯

它像森林大火般猛烈燃烧着,闪耀着。这里有生活;有愤怒——为了更充实地活着。在这一点上,《雨王亨德森》不愧为小说中的巨人。

——《旧金山观察家报》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1937年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出版于1953年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贝娄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2)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诸多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在其创作生涯中,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

(展开全部)

目录
重读索尔·贝娄/ 菲利普·罗斯
雨王亨德森
索尔·贝娄年表
用户评论
有些情节写得非常有电影感,比如与莉莉的相遇分别又再相逢,与画家妻子的亲吻,带着狮子和小男孩在纽芬兰的奔跑。大段的心理独白也写得不错。但总感觉情节有点傻帽……
#2016018#
亨德森这一代人之前,美国人经历了新教运动、立国制宪、南北战争、资本主义的成长和扩张,以及西部大开发。用亨德森的话说就是,“所有一切重大任务和征服都在我之前完成了”。 美国梦已经被前人实现了。亨德森这代人,也渴望参与到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彰显自己的价值,渴望精神上的崇高感。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战后物质生活极大丰裕,消费主义的兴起,他们的生活只剩下平庸的日常,精神彻底陷入空虚。简单地说,他这一代美国人没有机会轰轰烈烈地活,就像亨德森说的,留给他这一代美国人的最大问题是“面对死亡”,他这一代美国人“注定要周游世界以寻找人生的真谛。” 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索尔·贝娄最偏爱的,就是这本《雨王亨德森》。除了因为主题是他擅长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我想,也因为这个故事和他一样,充满了生命力和欲望。
贝娄早期的一部作品,篇幅没那么长,行文也还未有那么绵密。关于亨德森这个拥有名利地位的人,寻找解释内心“我要,我要”这个谜语的答案,渴求也寻找一种生命的意义,从美国来到非洲的故事。从当代人的视角来看,充满荒诞与隐喻,但其实是无能力去验证非洲那种少有现代文明冲击的伦理理性,关于对生命意义的解释。猪与狮子是最显而的一组对比,亨德森离开时的庄园还是养猪场,回来时宛如土著人的他带回了一头幼狮。美国梦后的美国人剩余什么呢,一如现在资本与科技下的大众追逐着什么,要什么呢?
@Inle,Myanmar. 曾经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人类学系,结过五次婚。 “苦难是我知道的一切事物中最接近于令人顶礼膜拜的东西。”
看到大声武气,想着译者八九不离十是个四川人。如果三年前读了这本书,现在会不会很不一样呢
贝娄我唯一能真正get到的书……
为什么我感觉很像黑暗之心呢? ——9——
每到下午黄昏的时候 我的内心就冒出疯狂的声音:“我要、我要……” “你到底要什么?” “我要、我要……”它永不停歇地叫喊着,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刻。
在经历了非洲一系列的遭遇后,亨德森内心那个狂躁的自我逐渐消失,像我们刚刚从志气方刚的愤世毕业大学生,想要去施展一下心中的斗志,却发现自己渺小而又无知,浑身上下可用的只是那年轻的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