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奥吉·马奇历险记的封面

奥吉·马奇历险记

[美] 索尔·贝娄

出版时间

2016-01-14

ISBN

978702011073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诺奖得主索尔·贝娄经典代表作

1954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兰登书屋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马奇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自小起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想支配他的命运。因为贫困,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只要发现有被控制的危险,他便立即抽身走开。他虽然没有失去“自由”,但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他曾想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办一所孤儿院,把爱播向人间,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结束时,他成了倒卖战争剩余物资的掮客。

《奥吉·马奇历险记》在索尔·贝娄的创作道路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自此伊始,贝娄开创了描写自我意识和异化社会、反映自我和现实矛盾的主题,并在叙事艺术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即一种将戏剧性自嘲和严肃思考相结合的风格,为此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艺术基础。

1954年《奥吉·马奇历险记》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进入兰登书屋“现代文库”和《时代》周刊各自评出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名单。

——————————

把一九五三年出版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和一九四四年出版的《晃来晃去的人》以及一九四七年出版的《受害者》作对比,可以看出作者经历了革命性的转变。

——菲利普·罗斯

《奥吉·马奇历险记》就是伟大的美国小说。不用找了,它就是。

—— 马丁·艾米斯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1937年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出版于1953年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贝娄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2)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诸多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在其创作生涯中,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

(展开全部)

目录
重读索尔•贝娄/ 菲利普•罗斯
奥吉•马奇历险记
索尔•贝娄年表
用户评论
最好的体验还是带入奥吉.马奇的视角,跟着他游走自己的一生,奇怪的是,读完后反而没了那种哥伦布式的探险精神的鼓动,一切都安知天命,从神教归于宿命在归于天钧,一切都在垂死挣扎着,自然只是个借口,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西蒙,不甘于命运却又必须臣服于命运,当然了,这种看法是不积极的,说不定突破了既定的生活圈套,就能有更广阔的精神场域。
我是通过艾伦布鲁姆的《美国封闭精神》的序知道索尔贝娄的~
熟悉奥吉的视角之后,书开始变得异常好读,人物走马灯一样出场又离场再回到故事里,拉拉杂杂的一堆人,最后反应到奥吉身上,时而清晰又时而迷茫掉,想要拥有大爱地活着,最后却陷在谎言婚姻和军用物资贩卖的现实中,可是即便如此,仍然不否定自我是不是,就像没有人可以否定美洲的存在一样。
拒绝做减法的索尔贝娄,自助餐般的阅读体验,不带筛子似的种种见闻劈头盖脸汹涌而入,走马观花接触的各路角色大声嚷嚷出自己的阶层经历和价值观(以至我频频“等等这个人之前出现过?”);第一人称评论音轨是男主极具特色的知识储备,包括但不限于父辈的箴言俗话、芝加哥街头俚语和偏门典故、历史人物指涉(奥吉做偷书贼时把到手的指定图书卖给客户前一定先自己啃完)。总得来说这本书广泛、庞杂、口语化,邀请你集中注意力,用耳听,观察、思考和享受。有时它是无方向的徘徊,有时是狂野的策马骑行,缘于奥吉是个有旅行癖的奇异男孩,向上的冲动督促他抓住物质和爱,拒绝安稳定型,命定的流浪者(“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哪怕结尾前途也悬而未决充满不安。但自始至终奥吉不变的追求就是像哥伦布一样发现美国、探索世界,以及借此向内探索自己
平凡人奥吉·马奇的成长史。奥吉志向笼统,容易分心,容易受人影响,讨好型人格;成绩一般,不是读书的料;心地善良,有人情味,爱母亲兄弟也怀念待他并不好的劳西奶奶;和年轻人一样充满情欲,有时也爱想入非非。在奥吉成长的长廊中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最出色的是劳西奶奶、西蒙、艾洪等人,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奥吉的性格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奥吉的人生走向,以至于奥吉最后终于决定不再受人支配,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但遗憾的是奥吉始终没能摆脱平庸习气——事实上也并没有必要。七百多页写奥吉儿时到结婚后的经历,有些地方还是显得拖沓,不加节制的细节使人疲惫,但贝娄式的夹叙夹议又总能化解铺天盖地的絮絮叨叨,带着读者从繁忙空洞的美国城市生活中暂时抽离出来,漫游天穹,考察寰宇,孜孜追寻碎钻般的哲性精神之光。
美洲即使存在,也与大多数人无关。反讽式结尾的本质仍然是反英雄的,絮絮叨叨的自洽仍然无法证明希望的存在。
可能还没到能读懂这本书的时候,硬着头皮读完整本,本来以为读到最后能找到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没有。不好意思
读完后越发觉得马奇与自己真是太像了!或者说我的人生路上附着了太多马奇的影子。向往拥有自己的生活,厌恶说教般试图改变我的生活的那些“圣人”。做自己才是幸福的,犹如倔强地驾着船朝太阳发狂般驶去,直至被太阳吞噬、耗干最后一滴汗水,烟消云散也是快乐的。沿途可避暑的绿洲多么诱人,始终不是我停留之地。只有那些溅起的浪花曾在阳光的穿透中闪闪发光,如宝藏一般弥足珍贵。
近乎完美的小说,纯粹自足的人造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