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抓住时机的封面

抓住时机

[美] 索尔·贝娄

出版时间

2015-12-31

ISBN

9787020110766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抓住时机》描述了威尔姆·阿德勒失败又疯狂的一天。 索尔 ·贝娄在这部小说里影射了他和保守的父亲的关系:威尔姆是一个失业、身无分文的末流演员,刚和妻子分居(但对方为了经济问题又拒绝离婚),绝望之中他向德高望重的医生父亲阿德勒医生求助。在百老汇附近的酒店里,犹太人父亲用实用主义的冷漠批判了威尔姆的逃避、空虚和缺乏远见,并拒绝他的资助请求——而在百老汇附近的期货交易所里,神神叨叨的伪哲学家、真骗子塔木金正把威尔姆的最后一点积蓄投入荒唐的交易,并逃之夭夭。在喋喋不休、梦呓般的自我清算中,威尔姆冲进一场葬礼,用泪水化解了“自我的负担”。

——————————

描写美国当代知识分子知识困境最杰出的作家

索尔·贝娄唯一直面犹太父亲的小说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俄国犹太移民,贝娄的父亲亚伯拉罕·贝娄从未肯定过儿子选择的写作道路——那一代的“俄国-犹太 父亲天生就是专制的”(贝娄写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在他去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亚伯拉罕掏学费都是很勉强的。贝娄的前两部小说成功后,他的父亲也没有承认过他,只是说你的首要身份还是“我的儿子”。 老亚伯拉罕死后,索尔·贝娄迅速地写了《抓住时机》,讲述了一个电影梦破碎的犹太男子向富裕的医生父亲求助未果、崩溃的故事。

媒体推荐:

小说通过对完整的一天的描述,展现了极度真实的人类存在图景、他们在时间里留下的轨迹。时间——这是我们竭力最大利用、却湮灭在我们手心里的东西。——《纽约时报》

用户评论
虽然只有一百页,可读不快。密实的细节,饶舌的对话,把人绊在里面,跟着这个一事无成、败事有余的中年巨婴,体验最颓败绝望的一天。书中的父子跟阿摩司·奥兹《费玛》的父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薄的一本书,却读了很久。 书里的冷漠层层堆砌,蔓延,在我和书之间,架起了一扇冰冷的门。 我想,我也是那个散发冷漠的人,因为我一直没有理解汤米,一直没有想要推开那扇门。可是看到最后,我突然感受到了汤米的绝望,也是在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墙。
索尔贝娄的中篇《抓住时机》讲一个潦倒失意的中年男人在一次股票投机中被合作伙伴欺骗,故事中有讽刺也有同情,结合中国当下股市中投机热,更值得玩味。结尾处理得尤其好,男主失魂落魄之际误入一个追悼会现场,素不相识的人群看着男主哀伤的脸,都会错了意。
翻译一般。
seize the day大概就是“抓住时机”的意思,但这本小说就是描写了一个人的一天。一天这个很重要的,总觉得应该翻译出来。索尔.贝娄可以的。
人们都在讨论抓住时机,活在当下,但没有哪个人敢真的这么做
后半部分与结尾处逐渐吸引人,但翻译实在太差,拗口的表述甚至能猜出原文,十分影响对文本的理解。等到索尔贝娄进入六十年代将对象放在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主题涵盖包括性在内的更多元素后,议论、思索的内容会更深刻、更多样,这时的作品还稍显干瘪。读索尔贝娄的作品本来就很累,翻译还差,阅读过程十分坎坷。
书名更像是一个反讽。主角为了生存已经竭尽全力,像骗子一样的塔姆金医生却夸夸其谈地说出这段最著名的独白:“过去对我们毫无用处。未来充满焦虑。只有现在是真实的——此时此地。抓住时机。”让每个人为了金钱而工作,书中五十年代的美国,也是当下的我们。
是那种看中文能反推出英文原文的生硬翻译😓不过如果看中文能反推出英文那我还看什么中文版……笑死
所有情节发生在一天内的四个场所,充实紧凑。威廉是一个义无反顾却一无所有的人,大概率就是这个反英雄的调性,最喜欢的人物是塔金姆医生,狡猾恶劣但话语引人深思,果不其然威廉栽在他头上,对结局认可,译文代词指代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