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死无葬身之地的封面

死无葬身之地

[法] 让-保尔·萨特

出版时间

2018-11-01

ISBN

978702013886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萨特代表作”之一。收入萨特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戏剧《隔离审讯》和《死无葬身之地》。萨特认为:“戏剧能表现的最动人的东西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性格,是选择和自由地做出决定的瞬间,这个决定使决定者承担道德责任,影响他的终身。”哲理剧《隔离审讯》点明了自由的障碍在于顾忌他人的评说。《死无葬身之地》则把人物置于极限处境,面对生死的考验,他们和刽子手展开了意志的决斗。 作者: 让-保罗·萨特(法语: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1964年,让-保罗·萨特凭着《呕吐》(或译作恶心)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主动回绝该奖项,成为第一位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伴侣,他们的哲学思想非常相近又各有千秋。 译者: 沈志明,(1938—),旅法学者。生于苏州。1961年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先后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巴黎七大任教。1997年至今,从事中法经济、文化交流工作。著有《论萨特戏剧的悬念》《略论阿拉贡》等;译有《茫茫黑夜漫游》《文字生涯》《死亡的时代》《普鲁斯特美文选》等;主编《萨特文集》(合作),《加缪全集》(合作)等。 李恒基,著名翻译家、原外国电影艺术研究家、原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于1999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李恒基先生在法国文学翻译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尤精于诗歌翻译,其主要译作有:《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雨果诗选等。
目录
戏剧
隔离审讯(独幕剧)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一篇是某“名句”他人即地狱 的出处,但这句的前提仍然是建立在黑格尔/科耶夫的主奴辩证法上的,一个意识需要另一个意识的承认(欲望欲求着他者的欲望) 在萨特那里他者总是起着否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主体的自由呢?这便导向了收录的第二篇的主题——置入一个极端的环境(临死前),这时行动(与之伴随的承担责任)才能带来自由。萨特似乎想表明 行动与自由在极端境况下才能得以 表现/验证,但实际的结果是,极端环境最终成了 此种自由的必须的构成要件。 比起存在主义的理念,只用对话(戏剧的形式)以及极少的场景描写,却能详尽地表现人物错综变化的心理 这是作品更优秀的地方。
隔离审判:他人即地狱; 死无葬身之地:在模糊未来和自我感受之间,当下的感受才是决定性的
他人即地狱。
用不着铁条,地狱,就是他人。
他人即地狱这事儿没什么可震撼的,谁都感受过,谁也说不清楚,萨特的意思是,这事儿生来就是注定的,别抱希望,自个儿好好活。
他人即地狱!
“没有。哪儿也不缺我,我没让人感觉缺少我。地铁挤得水泄不通,饭馆总是满座,每个人的脑子里都被小忧小虑塞得满满的。我溜出了这个世界,可它依然是满满的,满得很。应当承认我不是不可缺少的人。”
补标,有些刻意,但还是很不错
看加缪的西西弗神话看累了随便点开的一本书,没想到居然完全被吸引住了,一口气看完,而且还是我之前觉得无味的戏剧类,真的太精彩了,作者对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的本质的见解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萨特yyds!
5月27日,《隔离审讯》(Huis clos)首场演出。此剧展现一个萨特式的地狱——根据作者命意,我们每个人都在他人的目光底下苟活,处于从属于别人的境况里;“他人,就是地狱”,是剧中著名的哲理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