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封面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出版时间

2019-06-01

ISBN

9787020139590

评分

★★★★★
用户评论
Emmmm有点矫
读了一天,非常非常感动。阅读之前,因为经常在高中阅读理解题目中碰到作者迟子建的文章,不由自主地就作出了关于主题层面像是“回归自然”“敬畏生灵”的预设,本以为扎根于自然的写作或许对于灵秀之景的过度描绘,与陌生文化的初次摸索对读者来说,可能会失之于无趣,但是在开始了阅读后,就发现这是怎样一种轻盈和缓而又一气呵成的体验呀,故事线索脉络清楚,情节推进中每一个“钩子”的放置,有效而又充满着自然纯朴的意味。坦白讲,一开始确实猎奇心理占据上风,万物有灵的直白表述确是带来了十分震撼的效果,后来随着熟悉了整个故事有关神灵的机制,往下情节发展读者都可以预见,也算是一种阅读趣味。 真实的人物最后在尾声中显现,而后消融在流动着金光的河水里,在自然面前表露热情,即使困惑地走了弯路,自然依然会宽容地接纳,足矣。
一部民族的史诗性挽歌,一部属于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孤独”。 他们有高歌,有围着篝火的舞蹈,他们在岩石上作画,他们用羽毛制作衣裙,用桦树皮制造花瓶,他们住在抬头能看见星光的“希楞柱”,举行除病祛害的“跳神”。 他们仰望天空,沉醉河流和山林,心中敬畏神明。他们生于“风声”,最后又被埋藏于风中。 作者用“清晨”、“正午”“黄昏”和“尾声”四个乐章,奏响了一首“命运交响曲”,通过对鄂温克人生活的挖掘,使朴素,耿直,智慧的人性之光在作品中通体透亮,以沉静婉约的文风,空灵曼妙的语言使读者得以见证一个驯鹿游牧民族近百年的变迁与兴衰。 从人文角度来说,是一部对鄂温克族的风俗与历史较为贴近的记录;从情感方面来说,我想不论身处怎样的时代环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爱与苦痛亘古不变,总能击中人们心中某一个柔软的角落。
高中的时候我很喜欢迟子建,那会我爸帮我订的一本杂志叫做读书,里面经常有她的文字,然后很奇怪有一段时间的作文,语文老师说你最近是不是受了谁的作品的影响,我说也没有吧,就是我最近喜欢看迟子建的,她说难怪,然后推荐我看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你会震撼的。"
鄂温克族人的史诗,也是生长在城市里的、不隶属大自然人们的憧憬与渴望。这里是远方,有着人类最原始的困惑,在灾难、生死、岁月面前,人人都渺小又无能,最珍贵的山风雨雪、麋鹿与族人构成了鄂温克人们的所有。叙述者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陵迁谷变,石烂松枯,这是人类的寄语,雨雪从不会老,自然淡漠地看着人类一茬又一茬的生长、消失,在他们自生又自毁的变化中伫立、凝望。
真正的文明是什么?现世文明的价值观真的可以包容万物吗?拯救万物吗?
看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感到温暖,震撼又惆怅。同时心生敬畏,对生灵的敬畏,神明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作者细腻的文字,朴实真实的描述让我对大兴安岭深处产生好奇和向往。通过文字看到了天上人间
我愿称之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自然随性的生活方式,质朴原生的生命力,谱写一首人与大地的赞歌!
2022.7.6 14:28
作家擅长于描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又让死亡来得猝不及防,还来不及悲伤又进入下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