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受害者的封面

受害者

[美] 索尔·贝娄

出版时间

2019-08-01

ISBN

9787020144921

评分

★★★★★
书籍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得主代表作之一,美国犹太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某种意义上,我们仿佛都是生活的“受害者”,因为生活永远不会是我们希望的样子…… 故事发生在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一个闷热的仲夏,主人公——一位犹太青年承受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巨大压力,无力地退入自我,想从无情的物质现实中提纯出一种精神道义。小说笔调阴郁,虽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手法,但始终是主人公的主观视角,他的所见、所闻,他的回忆和思考,还有他的煎熬,展示了一个荒谬的、不可理喻的现代世界。 《受害者》是索尔·贝娄早期的优秀作品,出版于一九四七年,被称为“美国犹太小说的一座里程碑”,它既是一部针对反犹主义的讽喻小说,同时又深刻揭露了现代人的身份危机和精神危机。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一九二四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一九三三年,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一九三七年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出版于一九五三年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贝娄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院长的十二月》(1982)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揭示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诸多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在其创作生涯中,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极富创造性地塑造一些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获得三次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一九六八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一九七六年,由于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重读索尔·贝娄
受害者
索尔·贝娄年表
用户评论
这就完了?
读来无趣。 不过是索尔贝娄那种为日常生活所困的感觉。
细节描写还是很绝,但是这个剧情……几度让我想弃书((
2022018:神叨琐碎,没有他的书信集好看。
索尔·贝娄#1 看了不少篇幅才发现是围绕犹太人的伦理冲突构建的日常生活 矛盾爆发的断断续续 出色构建的亲友关系(和弟弟的对话)愈发彰显压抑的困境 大段对话和语言颇为上乘
我在乎什么呢? 世界不完全是为我而创造的,对此我又能怎样? 这世界大体是为我创造的就够好的啦。
社会上的各个人都是受害者,甚至莫名其妙地要为他人的过错或不顺而负责。 这本书的叙事太过于单调,人物冲突不太有张力。阿尔比的反犹意识不具有社会代表性。
这部行文很阴郁,不管是文中的小孩子,大人,夫妻,每个人感觉过的都很压抑,完全杜绝了对其他作品的期望
贝娄的书精神密度一向较高。 第三本贝娄,不如前两半有共感,读得也就慢了点。 又因为不是犹太人,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除却这部分,整本书还是成功地把我推到高楼天台的边边,那股子危机感随时在死盯着我。 这种危机不是具象的危险,而是现代人的身份危机和精神危机。 当压力突然压下来,压在肉体上,压在灵魂上,我是否也会像主人公一般无力地退入自我呢? 至少我已无力从无情的物质现实中去提纯一种精神道义了。 没有兴趣。至少目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