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火车大巴扎的封面

火车大巴扎

[美] 保罗·索鲁

出版时间

2020-01-31

ISBN

9787020153923

评分

★★★★★

标签

旅行

书籍介绍

保罗•索鲁横越欧亚大陆

一场火车上的视觉盛宴

在火车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保罗•索鲁

保罗•索鲁乘坐火车,从伦敦出发,穿越欧洲,横贯整个亚洲。壮游之路,由众多著名的火车路线连缀而成,车头蒸汽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次发现之旅发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要过很久之后,西方世界才开始了解东方的风土人情、美食、信仰和文化。回到当时当地,在索鲁眼中与笔端呈现的欧亚大陆,展现出的是一派完全陌生的图景,弥漫着真正的异国风情。

这位爱发牢骚的旅行者,在似乎永无止境的西伯利亚横贯线上,一连数日,车窗外全是相同的冰雪和树林。火车驶上伏尔加河的长桥,同车人都拥到窗边,凝视着黑幽幽的流水,他却听到包厢中传出清甜飘渺的圣歌,心间涌起几乎难以负荷的哀伤。

——————————————

四十多年前,保罗•索鲁从伦敦的维多利亚站出发,完成了贯穿欧亚大陆的旅行。他的出行工具是众多著名的火车,有东方快车、开伯尔山口慢车、夜班邮车、金箭、北方之星、跨西伯利亚快车等。

在这趟漫长的旅途中,各色人等如流水般来了又去:疲惫的老人达菲尔错过了火车;令人啼笑皆非的萨迪克正在找另一半;开伯尔山口月台上的疯子在欺负小男孩;曼德勒火车上八十岁的老厨师絮絮道起陈年旧事;印度南部的月台上有行乞的残疾女孩……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在索鲁的笔下变得不平凡。

目录
目录
1第一章 启程:伦敦到巴黎
18 第二章 东方快车:从巴黎到伊斯坦布尔
38 第三章 凡湖快车:伊斯坦布尔到凡湖
60 第四章 德黑兰快车:凡湖到德黑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着世界地图看完的
同感是火车旅行餐车真的很重要。里面精彩的篇幅几乎都是火车配有美好餐车的国家。
最特别的是作者赶在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南下前探访了还剩最后一口气的越南共和国,中央情报局驻在员已经换成了只会喝酒搞越南女人的废物,越南共和国官员幻想着造中南半岛铁路发展旅游业创汇,而在现实层面上连国内现有的铁路都无法打通,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浮光掠影地火车旅行,仔细观察周围,也许看上去颠沛流离,但却深入一段段陌生的生活,浅尝即止,刚想深入又即使抽离地快感,保持距离地欣赏;一双好奇的眼睛,刺穿大地
保罗索鲁是个还凑合的作家,但他写东方(包括中国)的游记真心不大能看。一个是态度,一个是结构,问题都大。态度上,他兼具中产的恶毒拧巴和西方人的骄傲自大。他对东方各民族的态度用“怜悯”或“猎奇”来形容更合适。他坚信东方是不可能取得发展的,如果发展了,就被他冠之以“践踏传统”“庸俗”“可怖”的名号。不过这也是西方游记作家的通病。结构上,他试图用一些小聪明来串联全文,试图让这本书不那么流水账。但纵观全书,仅有“达菲尔”的梗算是成功,那些莫名其妙的买春经历与各地中产图景则显得造作不堪,也让本书缺乏深度。归根到底,他爱的是坐在火车上俯瞰众生,而不是体验。这就把游记原本无限的可能限缩到了作者的个人世界中去,浪费了好题材。
以为是本新书,没想到是本四五十年前的游记,作者最后那篇归心似箭描写的太真实了,四个月的火车,从最初看啥都新奇变成了看啥都厌烦,哈哈哈哈哈😂
断断续续地,下决心读完了。怎么说呢,很多内容都有点流水账,有点无趣,且作为一本游记,读罢此书,我没有被他说的任何一个城市所吸引,没有想要去亲自参观的冲动。作者的负面情感宣泄真是太多了,读完之后,心里甚至还有点不舒服。
保罗索鲁四个月旅行,我看了一个月,和他一起开心和疲惫。喜欢他的真实,也无法抗拒火车的魅力。躺在床上,想象自己上一刻钟从st.pancras下车舟车劳顿回到家。在疫情刚刚开始结束的这一周,拿到了去爱丁堡的火车票,期待重启的旅行。
很多评论都在批评作者的傲慢姿态,对周遭的人有种居高临下的刻薄和蔑视。看了他的几本书,觉得还好啊,尤其这本书描绘七十年代第三世界的社会风貌,那些贫穷局促难道不是常态?作为一个浮光掠影的过客,他直接描绘的只能是这些表象了吧。都怀着一种日常被“乳化”的敏感之心阅读,这时候倒又“政治正确”起来了。
保罗索鲁很喜欢的作家,翻译也很棒。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这这,开篇第一页致谢辞就有错别字,是怎么回事啊,正文也有不少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