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耶路撒冷的封面

耶路撒冷

[瑞典] 塞尔玛·拉格洛夫

出版时间

2020-11-01

ISBN

9787020157006

评分

★★★★★
书籍介绍
《耶路撒冷》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获奖女作家、瑞典国家级小说大师塞尔玛·拉格洛夫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经典小说。它曾在一百年前畅销欧洲,为离乡背井的瑞典人点亮了一盏精神明灯。 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终极抉择的故事。19世纪末,全球风起云涌,瑞典的农村也不能置身事外。国外传来的新思潮悄然渗透了这片土地。人们开始困惑。故乡似乎已不是安逸的净土,有人宣称圣地耶路撒冷才是最终的归宿。命运的选择来临,每个人都站在岔路口:为了现实而坚守故乡,还是相信理想,前往远方? 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1858—1940),瑞典国宝级女作家。1909年,瑞典文学院因为拉格洛夫的作品“独有一种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而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成为瑞典学院第一位女院士,也是首位肖像登上瑞典钞票的女性。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英格玛森家族
第二篇
在老师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牛逼!伟大的爱情有时候只需要几笔,几句话,就充满张力!
就像《城堡》写的是K的兜兜转转一样,这本写的是人们前往耶路撒冷的故事。都还没有抵达。拉格洛夫的文字和故事都高贵朴素,有种古典美。结尾,其实大人们都心知肚明自己做错了,只有小孩说出了真相:“我们不想去耶路撒冷。我们想回家。” 不能期待彼岸的救赎。整本书讲得很巧妙,有点《百年孤独》,有点《布登勃洛克一家》。
理想与情感的抉择总会有一方受伤这也是悲剧的根源
看了很久才看完,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医院里,教室里......读的并不流畅,断块的时间使我对整体故事的理解并不好......所以再回头读引言,对书中细节的记忆被提取,放大、优化。越来越坚信,这是一本不可多得对小说。最后的部分安安静静读下来很难不感动......“我们不想去耶路撒冷,我们想回家。”
一些叙述技巧使用得非常生疏,有逻辑漏洞;但也看出了一些尝试。整体阅读起来会联想起舍伍德安德森和麦卡勒斯的一些作品。据说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但到底是什么历史事件,我也不清楚、也不感兴趣;作者集中笔墨在叙述这些人及其生活中的事件,是在讲述这一朝圣之旅的准备工作,叙述得非常传统,但是好看。英格玛家族的成员都勇敢且正直,希望我们读者也能够拿出这般的勇气。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乎宿命、天启之类的观点:如果认为是生活给的启示,那就去做。直到今晚我才意识到的是:我一直以来缺失的不是自信、而是勇气。渴求之物一定能够得到。我希望自己能够有充足的勇气去爱、去生活。
刚刚读了第一章,感觉深刻,开篇就用一个棘手的事件引人深思,是一个需要思考中才能读下去的好书。 好美的结局,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 但很清晰的表明了主要观点 - 我们不想去耶路撒冷,我们想回家。 好美!
无神论者,阅读这本书,极为不适,三言两语就能被轻易忽悠,改变信仰,这迷信程度跟墙头草随风倒,有何区别? 小说改编自上世纪达勒卡里亚人宗教朝圣的真实历史事件。起笔于极富威望的英格玛森家族的兴衰跌宕,逐渐触及整个教区的百态群像,牧师、教师、店主、客栈老板各色人等一一登场。 主要讲述了一位来自芝加哥的实用神秘主义者海尔干,在来到小镇之后引发一场宗教复兴,改信犹太教,导致众多基督教家庭变卖祖宅——在小说最后一章——踏上移居耶路撒冷的旅程。
读得莫名其妙的,反正迷信的力量可真是太可怕了,背井离乡背信弃义也要坚持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