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碎片的封面

碎片

[意] 埃莱娜·费兰特

出版时间

2020-10-01

ISBN

9787020159178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 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作家在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这些对话睿智地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和读者的复杂关系。《碎片》既是深入费兰特的文学世界的指引,同时也是一份智性、鲜明而坚定的文学宣言。

全书按年代分为三辑:第一部分“碎片1991—2003”是作家和出版人的书信往来,重点讨论了《烦人的爱》中母亲的身体与写作的隐秘联系,也收录了她和导演就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的细致商榷,还包含了作家从未被发表过的一些创作片段;第二部分“拼图2003—2007”收录了作家和导演就《被遗弃的日子》的电影改编进行的往来书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说中探寻的不同方向;第三部分“书信2011—2016”收录了自“那不勒斯四部曲”出版以来作家接受的部分书面采访,读者可以窥见作家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以及对女性写作的历史和任务的犀利看法。

本书标题“碎片”(frantumaglia)来自作者的母亲常用的方言词汇,指遭遇矛盾和混乱的个体体会到的痛苦,但作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文学理念,并尝试在多年的创作中释放这个词汇背后的解放力量:作家要利用这种旋涡般的力量,直面失控的风险,抵达令自己、令读者陌生的真实经验。

目录
Ⅰ 碎片
1991—2003 1
前言 3
1 好巫婆的礼物 4
2 母亲的裁缝 6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过这些会觉得自己低估了作者的才华,并且高估自己的认知,竟然天真的认为那不勒斯四部曲是自传性质的作品
我挺理解不了这本书的出版意图的。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作者两部大陆没有引进的小说展开的书信、访谈,只是冲着埃莱娜费兰特的名字看这本书的人一定有不少,但是如果没有对作者本人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和喜爱那从这本书里能够得到的我想真的太有限了,诚然读它确实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啦性格啦什么的更加了解,但我觉得有时候这也不是读一本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太过必要的东西。建议书在封面或者书腰上标注“本书仅有少部分我的天才女友系列小说内容”。
一份献给《那不勒斯四部曲》读者的厚礼。最喜欢以“碎片”为题的那70页,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战栗。 访谈也很好,就是比较讨厌个个记者都来问匿名这回事。费兰特说得对,读者没那么好奇,读者知道她是谁,热爱文学的读者都知道,就是媒体特别好奇。起码对于我来说,相比于想知道费兰特是谁,我更想看的是她写完但没发表的那些小说。 但采访中也有看着特别开心的问题。我这两年一直在交叉着看费兰特和克瑙斯高,总觉得两个人的作品有一种可以对比的奇妙连接,但是从没看到过这样的对比。结果里面有两个记者,一个挪威一个土耳其的,都提出了克瑙斯高和费兰特写作之间的关系,很开心,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看法。
费兰特真是迷人,无论是她说“写作是很虚荣的行为。”“把自己融入写作之中,最后脱身而出。”还是她说“我最想要做个裁缝。”讲述“碎片”其实是很难的,这本出乎意料地厚且动人。
匿名的事问了一百多遍
一开始不适应这种碎片式的东西,文学性太低,流畅性太差,前面那两部作品又没看过,翻开那不勒斯三部曲那一章心里的打分从三星逐渐上升到四星,碎片还指难以言说的混乱的东西。贯穿始终的对埃莱娜不在场的问询,让我想起了生死疲劳里面蓝脸对自己信念的坚持。读这本书的意外是竟然激起了我的写作兴趣,去打破边界,探寻一个个迷幻时刻,记录真实,纪录还不成熟的女性的性爱、女性友谊、隐形的暴力。“尽管我们不断试图去降低防卫,出于爱情,出于疲惫、喜欢或者客气,我们女人不应该这么做,因为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我们获得的东西。”埃莱娜好像是个有点内向,外柔内刚,热爱思考,不偏激也不温和的女人,她成功地在书里刻下了她自己的形象。
2021.05.05
配合《我的天才女友》看的这本书,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莉拉和列农的关系。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去看看迷人、带有危险性的那不勒斯。
如果没有女性主义思想的话,我到现在只会是一个有文化的小姑娘,沉浸在男性主义文化和亚文化里,自以为可以独立思考。 ——埃莱娜·费兰特
读的我有点血往上涌上头的感觉。只是访谈就如此赤裸,诚实。真诚实,真有力量,有这样的作家提醒着永远要知道自己是怎么会回事儿,敬畏写作,不停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