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古史六案的封面

古史六案

李洁非

出版时间

2020-10-01

ISBN

9787020166039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吸引,却忽视了历史细节中的微妙变化和深层次含义。《古史六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被传统观点遮蔽的历史角落,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已成定论的事件。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从王安石变法到盐铁会议,每一篇章都揭示了历史背后的人性、权力斗争以及社会变迁。通过这些案例,作者不仅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更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静止不变的事实,而是动态的、多元的,充满了可能性与解读的空间。
作者简介
李洁非,当代知名学者与作家,1960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他的职业生涯始于新华社《瞭望》编辑部,后在《文艺研究》编辑部和文学研究所工作,曾担任过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务。他的著作丰富且备受赞誉,包括《解读延安》、“典型三部曲”、“李洁非明史书系”、《天崩地解:黄宗羲传》《文学史微观察》《天国之痒》等,在学术和文学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他曾荣获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三届中国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以及多次科研成果奖,是一位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型作家。
推荐理由
《古史六案》一书深入剖析了六个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事件,通过细致的历史考据和严谨的分析,揭示了历史真相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全面和真实的历史画卷,还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批判思维,独立判断。对于那些对中国历史文化抱有热情、喜欢探索历史奥秘以及对史学方法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既是一次知识的盛宴,也是一场思想的启迪之旅。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深厚兴趣的历史爱好者
希望深入了解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批判思考的学生和学者
对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因素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通过历史故事反思现实问题的思考者。
书籍脑图
目录
作者简介
开篇语
正编
焚书坑儒与挟书律
失踪的皇帝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直很喜欢李洁非老师的书,此书略感沉闷,没有之前作品酣畅淋漓之感。其中关于赵宋的几篇最为精彩,包括王安石变法和附录关于赵匡胤和南唐悲歌。只是感觉意犹未尽,李先生完全可以着手写两宋三部曲了。
作者对引用较多的史料或经典理解比较深刻,但好像并不熟悉当代研究进展,造成篇目之间水平参差。
感觉言过其实,豆瓣评分虚高。作者还是做明史比较好。焚书坑儒:认为焚书主要是毁掉了早年历史书,坑儒外加博士罚做苦工,这个分析加一星。
焚书坑儒与建文、郑和可挖不多;王安石与老子辩为最佳。变法一节引实相证,资料参考很用心。老子一节则以虚推论,逻辑自洽很有说服力。
探疑的原因在于多重历史语境对历史事件的重构,拨开迷雾检索真实,也分析了不同解读的历史影响。《王安石变法》一节最佳。
个人认为剔除建文帝和下西洋章节,应以《老子辨》和《赵匡胤》为总纲,借焚书坑儒、盐铁会议、南唐悲歌、王安石变法的例子,展现出作者的反对法家的政治思想,但也不以儒家思想为最高,渴求的是道德经中自然和谐的国民关系。 无论是出于强国、富国还是各种理由,过度的政府干预都不会有很好的结局,官僚体系会把出发点好的政策唱歪。 而法家提倡的乾刚独断更是把王安石这样的君子钉上历史耻辱柱,政策好坏不重要,关键在不能绝公论。 这本书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让我叹服于中国文化的浩如烟海,分析也到位,除了对古文水平要求较高外,值得一读。 用《盐铁》和《王安石》的话收尾,中国国运长久,在于在每逢千年变局时的清醒理智,儒法缠斗王霸之道相争时,中国选择了缚君保民的儒家。反例则是逆分合周期妄动强兵的王安石变法黯然收场。变局中不能不慎。
认识有点老套,收获不大。
一坑开十坑,史海浩繁啊
文学和历史的巧妙融合,读得很尽兴!
对于门外汉来说,确属上品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