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耶稣之死的封面

耶稣之死

[南非] J.M.库切

出版时间

2021-08-01

ISBN

978702017015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库切的小说,也是“耶稣三部曲”的完结篇。《耶稣之死》的主角是少年大卫。 大卫已经十岁,每周和他的朋友一起踢足球,他们没有设备或者规则。临近孤儿院的院长邀请他们组成正式球队,和寄宿学校的球队比赛。为了在能够获胜的队伍踢球,大卫选择离开自己的家,去孤儿院生活。 然而很快,他成为一种神秘疾病的牺牲品。关于大卫的病,他身边的人们众说纷纭:医生、教师、朋友、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对待、阐述者大卫的情况。大卫死后,人人都开始了各自不同的纪念方式,甚至有人说,大卫给自己留下了关于世界的秘密信息…… J.M.库切,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两度获得布克奖,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现居澳大利亚。 译者:王敬慧,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与翻译方向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澳研中心执行主任。主要从事后现代研究、后殖民研究、多元文化研究、文化翻译研究,是国内比较重要的库切研究,以及澳大利亚文学文化研究方向的学者。译有《后现代与大众文化》《J.M.库切传》《纳尼亚世界的构建者》《人性记录》等书。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我们渴求的不是什么面包,而是词汇
大卫之死让我想到了都灵之马,从他通过那本堂吉诃德学习阅读开始,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本书,直到最后在医院里,堂吉诃德的故事通过大卫再一次活动起来,而那本书消失了,大卫也就消失了。大卫在短暂的一生中,无数次都在追寻一个问题,“我是谁?”,我又何必是我呢,直到他摸索出一个答案。在德米特里和其他孩子的心中,大卫终于成了宗教里耶稣的存在,也正如耶稣一样,通过一死成就自己的爱。悲伤的故事,西蒙的结局让人松了一口气,在神性与兽性之间,充满哲思的男人终究一无所有,却又保全了自己。
...所有人都期待大卫能够带来巨变,但因为这类人往往很短命,因此他们最终什么都没有留下。
三部曲的最终章,依旧非同凡响。不知是不是书名的原因,人文社对这本八月出版的库切新书几乎没有宣传,期待了几年的我对这部书已经出版的事情也一无所知。 或许在后现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们到了老年都会进行某种回归。尽管这三部曲的整体基调仍是库切式的冷酷与不确定性,但是,不论是人物们对于数字意义的困惑,还是贯彻始终的《堂吉诃德》的冒险故事,现代性的影响实际上已经微乎其微。大卫与西蒙、伊内斯仍然是库切小说中最常见的身分不明的“闯入者”,但他们同时也是“被闯入”的人,在寻求认可的孤独中寻找微乎其微的意义。西蒙直到最后也没明白过来自己需要被拯救,大卫的短暂人生在死后才被真正地解释,解释这一切的则是被视作精神病人而被关起来的杀人凶手德米特里——这一角色的设置可以看成是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遥远的致意。
最近爱上了库切
神秘主义大过人性描写 读起来感觉很轻
-_-庫切寫得太多導致我看完後都不知道要說些什麼。「耶穌之死」的關鍵詞有兩個;堂吉訶德和孤兒。堂吉诃德象徵一個過去的、幻想的、虛構的、不合時宜的世界。書中的兩個留言暗示了大衛人生際遇和結局:充滿神性和哲思被人追隨的「先知」(我们应该听桑丘的,因为他是没有疯狂的那一个人。)&死亡(堂吉诃德死去了)。至於「孤兒」至少也有三層意思:遠離故土的難民/移民、失去父母或被父母遺棄的孩子,以及宗教意義上的孤兒。在聖經中,孤兒是指墮落的人/離開基督的人(不信基督的人)。在希伯来语中,「孤儿」則意味着「孤独的」。在基督文化中,孤兒往往與收養行為有關(西蒙對大衛無條件的付出)。而在父權文化裡,没有父亲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孤独(西蒙一直在給大衛找母親,但真正保護和教育大衛的人卻始終是西蒙。)
读完最后一本我还是充满了无数的疑惑,我始终不理解库切取“耶稣”作为这一系列名字的用意何在?如果他不用这一名词,也许我也不会如此计较。故事本身是简单的故事,没有包含着什么晦涩艰深的道理,如果有那是我愚昧无法从中感知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无效沟通不如说是成年人与小孩(或是少年?)之间的无效沟通,两个不同的人之间也存在无效沟通,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无效沟通各种各样我为你好你不理解或者我知道你为我好但是我有我的世界或者等等等等。有时候觉得成年人无趣自大,自以为抓住人生一切密码的解锁方式,到头来人与人之间都是充满误解。大家无非都是自说自话,大家所说的所有对他人的理解都是自说自话甚至是自我投射。
因为一直想知道这三部曲要说什么,突然发现看完了立刻倒吸一口气,就像突然睁开眼发现自己睡过头了。
“耶稣三部曲”的完结篇,虽然《耶稣之死》中库切的思考可能更多,但无论是人物的复杂度或是情节的冲突上,我以为《耶稣之死》是弱于《学生时代》的。全书基本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健康的大卫,大卫仍然叛逆,罔顾父母的反对执意要进孤儿院;第二阶段是病倒的大卫,大卫因病摔倒,发现身患奇怪的病直至不治而亡,这个阶段大卫与父母代沟依然大,但是叛逆稍有收敛;第三阶段是大卫死后,人们怀念大卫,父亲不断追寻大卫留下的信息,而母亲伊内斯决心回归到初始地。作为移民后的系列小说,可以看出后期的库切没有了南非时期的原始野蛮张力,但对人性的思考更深入复杂,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然而从小说家生命周期来看,库切的巅峰无疑还是二十年前的《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