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上学去的封面

上学去

叶兆言

出版时间

2021-10-01

ISBN

978702017060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著名作家叶兆言先生回望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真情之作,继非虚构作品《南京传》后全新的散文随笔集。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叶兆言的读书生涯映照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有的历史和时代变迁。小学、初高中,及至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在社会的变迁中,始终不变的是求学的饥渴和热诚。 本分为十几小节,以“上学”为线索,牵引出了属于特定年代的历史尘埃和信息碎片,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其十余年读书生涯中一些忘不掉的回忆。在乡下读小学的时光、学农、学工、在北京与祖父叶圣陶祖孙俩的互相陪伴、特殊年月父母的疏于照顾……都一一在这部作品中清晰呈现。成长之痛,求学之渴,亲情之盼,时代之伤,写来沉静内敛,淡泊悠远,在节制的叙述中,为我们展示了成长的韧性和人生的复杂况味,将对往昔年少读书岁月的深挚之情藏于简静的一字一句之中。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卷本短篇小说编年及八卷本中篇小说系列,另有长篇小说《刻骨铭心》《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苏珊的微笑》《很久以来》,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杂花生树》《陈旧人物》等。
目录
1.我上学了
2.一九六七年的江阴
3.在金童桥小学
4.要准备打仗
5.一九七〇年三月二十八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1268 从小学到考大学期间的生活记录,恰逢特殊时期,重点着眼于个人,少少的写了一些当时的大环境,是性格比较豁达还是当时年纪小又或者遭受的打击比较小,作者对于那段时期没有什么恨意,更没有诉说过苦痛,读起来不会令人觉得沉重压抑,与祖父相处还挺快乐的,家族的不一般也带给他更好的资源,可以看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书,可以玩相机甚至自己冲洗照片,书中还写到当时的人很喜欢托关系办事,其实现在也一样。另:原来叶兆言是叶圣陶的养孙!
叶兆言老先生的回忆录,语言平实质朴,深切的感受到他自小逐渐形成的坦然平静的心态,面对特殊时代的动乱纷争,一路走来从容自若,对生活不服输的劲头着实让人羡慕,学习和动手能力太强了,碎碎念的几篇文章丰满了老先生的形象,幽默亲切,自在平和,作为最近的睡前读物小册,刚刚好。
如果不是知名人士写的,很难出版,提到历史背景的部分也不算太多,相对来说太过简略,也是流水账的叙述方式。正巧昨天读了叶圣陶的童话,今天在书里更多的捕捉了老爷子的形象,跟安东学的,希望今年的书都有联系!
被书的封面所吸引,小小一本,写了“我”从小学到大学之路。作者的家庭条件一直是属于中上水平的,在江阴待的两年是落魄的,即便现在江阴繁华,但记忆依旧会停留在了贫穷落后的年代。在乡下的两年,寄人篱下的落魄,对门口的棺的恐惧,周围人的欺生,排外,歧视,各种情绪交杂。上学期间基本与文革重叠,批斗、标语,一件小事就会给当事人造成非常大的心理阴影。“因为我们的少年时代,根本没有选择。”有两件事有些感触,一是老师在课堂上隆重表扬给予我满分并奖励我5分,对“我”成为作家功不可没;二是“我”一只眼睛因被扔石头受伤,父母心里庆幸是自家人受到了伤害,不是我们去伤害了别人,而我要自己捂着一只眼睛,自己照顾自己。还好恢复了高考,终于上大学啦!
叶兆言先生的细碎回忆,平和地讲述了老一辈那个年代所经历的故事。
挺好挺实在,尤其最后一篇上大学的,讲了文革后期工农兵大学生的腐败
一般
小小一册制作的很漂亮。回忆小时候的往事,也是时代的缩影。
#读书.2月.06.014#2022年2月20日,花了3小时22分钟看完了《上学去》。我非常喜欢叶兆言的散文,由于他的家学渊源,所以写人的部分,总觉得在和个幽默的朋友一起吃名人的瓜,写读书的东西,总有种不卖弄玄虚的亲切。但这本书呢,真的一般。写那个年代他上学的事,读后印象不深,只是知道了他不是叶圣陶的亲孙子,父母把他丢在外婆家就没怎么管了,知道他小学因为同学一块飞石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叶圣陶还是很喜欢他的,他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他的堂哥叶三午是很很厉害的人。最后几篇写到人,就有意思多了,写臧克家热情的开锁拿好茶,写曹禺衣着老土的来拜访,写《李自成》像武侠小说,写“如果说姚雪垠的《李自成》手稿还有那么一点意思,浩然的这本《金光大道》可真没什么意思”。又,插图真的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