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仪凤之门的封面

仪凤之门

叶兆言

出版时间

2022-10-01

ISBN

978702017212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著名作家叶兆言暌违四年长篇小说新作

⚪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一个民族的砥砺与沧桑

⚪一部草莽英雄的心灵史,一部南京城的近现代史

仪凤门是南京的北大门,也就是城市后门。出了仪凤门,是长江边,官员们北上,军队出征,都要走这个城门。如果打了胜仗,附近老百姓便会聚集在这儿,欢迎凯旋将士。长篇小说《仪凤之门》从仪凤门为圆点发散开去,将南京城大革命前夜的历史、南京近现代的历史融汇于以杨逵等男主角为首的人生命运浮沉之中,间杂南京城尤其是下关地区的地理、人文、社会发展等细微城市脉络,是一部草莽英雄成长奋斗的心灵史,也是南京城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一个民族在历史巨流河中的砥砺与风霜,见证一座城与城中人的创伤与坚韧。

【评论家/媒体评论】:

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物质,多维度刻画南京与南京人的精神图谱,构成了兆言《仪凤之门》的一个重要标志。——评论家 潘凯雄

叶兆言的书写沿袭了江南文人的古典气息,具有典型的儒家文人特性,并且经过了现代化的转型,是古典文人气息的现代演绎。……《仪凤之门》书写的是草莽英雄传奇,但也间或有这样的气息体现。《仪凤之门》中依然也有那种典型的江南文人气息,特别是,整个文本流露出一种文人固有的感伤色彩。杨逵能够在乱世中成为下关一号人物,在财富的江湖上独孤求败,也在内外交困中走下坡路,走上盛极必衰的宿命。小说还多次写到这座城市遭受到战火的侵袭,饱受灾难的洗礼,这种书写既是历史的写真,也是一种作家的悲悯情怀体现,具有很深的情感蕴藉。——《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 刘小波

在这本新书(《仪凤之门》)中,他(叶兆言)透过一座很多南京人都未必知晓的仪凤门,来观察南京的城市性格和一个民族的时代命运。……一扇小小的仪凤门,见证了南京城乃至一个民族在攻与守、开拓和封闭、凋敝和繁荣之间的沧桑变幻。 ——《新华日报》

该作(《仪凤之门》)聚焦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的历史,书写南京在其中承担的命运。三个拉洋车的年轻人,以各自的方式卷入这动荡的时代,涉足革命、商界、政坛,他们好似与时代抗衡着,却又为时代付出代价。个体与历史在南京城里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协奏。——《现代快报》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进工厂当了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卷本短篇小说编年《雪地传说》《左轮三五七》《我们去找一盏灯》及八卷本中篇小说系列,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苏珊的微笑》《很久以来》《刻骨铭心》《仪凤之门》等。

目录
楔子 1
上部
第一章 7
第二章 40
第三章 7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叶兆言的南京就像王安忆的上海。水准依旧在线,《收获》上一口气读完。
一部真实与虚构,小人物与大历史交织的小说,从“仪凤门”这个地名就可以窥见小说聚焦的背景是南京城,讲述了从1907年前后清政府垮台,到1927年北伐始末,二十年间南京城中的风云变幻。 故事脉络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勾勒,但整体情节依旧很流畅,虚构的主人公杨逵与正式的历史人物融合的也精密,不过对大历史的太多书写反而削弱了小人物的动人之处,也削弱了杨逵这个角色的魅力
历史与命运共有的不确定性引人入胜
略低于预期,但还是叶兆言的味道。
收获版,感觉更多是为了写下关历史,而不是写故事
有透过小人物命运描摹下关地区清末民初变迁史的野心,可惜力有不逮,有点流水账,人物面貌模糊,全程读来几乎没有什么被打动的地方,只是读完了。
年初在收获上读过后,就印象深刻,后又借阅书来重温一遍,掩卷,仪菊和芷歆两个女性形象在脑海里挥散不去,她们的命运牵动了读者的心,而对杨奎这样一个底层男性的奋斗人生也唏嘘不已,在风卷云涌的历史大河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收获上读的一个长篇,前面写还可以,后面有些冗长矫作。
看完之后看了叶兆言的自述,觉得这句话理清了主题,“只能说这本书写到了女人如何给男人力量,写到了爱和不爱如何转换,革命如何发生,财富如何创造,理想如何破灭,历史怎么被改写”。虽然有些分不清哪些是杜撰哪些是史实,但整个对抗力量的描写很具体。一点小疑惑是朱老七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几乎没有正面描写,在序和尾声里他好像是最大赢家
写的不仅是像小人物杨逵一样的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也同样是下关的命运沉浮。自从下关区与鼓楼区合并后,属于下关的痕迹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之中。“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曾经的下关是多么的耀眼,不亚于外滩。看到叶兆言先生讲南京的那些事,颇有感触。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地名,而是我扎根生长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