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次将是烈火》詹姆斯•鲍德温惊艳文坛处女作,用深入骨髓的父子仇恨隐喻非裔美国人集体的挫败和愤怒
★ 美国现代文库“20世纪100本经典英语小说”
★ 《时代》周刊“1923—2005 100本英语小说”
★ 詹姆斯•鲍德温炽热而迷失的灵魂自画像,奠定其日后所有作品的根基
★ 用亨利•詹姆斯的风格,处理了美国黑人“没有平静、没有疗愈、没有忘却”的集体命运。
——————
只有先完成《去山巅呼喊》,我才能完成后来的写作。我必须面对伤我最深的东西。最首要的,就是面对我的父亲。从此往后,再没有任何人会令我恐惧。
——詹姆斯•鲍德温
——————
《去山巅呼喊》(1953)是詹姆斯•鲍德温满自传色彩的处女作。小说描述了哈莱姆底层男孩约翰•格兰姆斯在十四岁生日这天经历的精神危机。作为私生子的约翰从小就饱受伪善的继父、教堂执事加布里埃尔的粗暴对待。软弱的母亲伊丽莎白则因不停的怀孕对其疏忽日久,且将照顾诸多弟妹的繁重责任转移到约翰身上。
爱的渴望和性的挫败,以及对荒败生活的恐惧,最终让精神走投无路的约翰匍匐在十字架前。在继父主持的周六晚祷告会上,约翰在幻象中经历了一次炽热的重生。与此同时,他的继父、母亲、姑妈则在祭坛前面对各自不堪的过往。
鲍德温通过约翰及其家人寻找精神救赎的踉跄姿态,定义了美国黑人“没有平静、没有疗愈、没有忘却”的集体命运。
1998年,美国“现代文库“丛书将其列入“20世纪最伟大的100本英语小说”。《时代》周刊将其选入“1923至2005的最伟大的百本英语小说”
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美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纽约哈莱姆区,童年坎坷,生父有毒瘾问题,后母亲嫁给牧师大卫•鲍德温,又生育8个孩子。
1938年,受其严苛的继父的影响,14岁的鲍德温成为了哈莱姆地区的一名牧师。17岁时,鲍德温决定脱离教会。19岁生日那天,其继父去世,当天哈莱姆地区也发生了暴动。
1948年,对美国的种族现实极度失望的鲍德温选择移居法国。1953年,鲍德温出版了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的处女作《去山巅呼喊》。此后的三十年里,他陆续出版了《 土生子札记》《乔万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度》《下一次将是烈火》《告诉我火车开走了多久》《如果比尔街会说话》等著名作品。
1957年,鲍德温回到美国,投入当时如火如荼的黑人解放运动。1987年12月1日,鲍德温因肺癌在法国去世。他一生著有六部长篇小说、四部剧本、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