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封面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德] 叔本华

出版时间

1982-11-01

ISBN

9787100011662

评分

★★★★★

标签

思想

书籍介绍

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但以意志取代康德哲学中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认为物自体就是意志,表象是意志的显现;意志有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其本质是欲望,是非理性的;理念是意志和表象的中间环节,连接本质与现象。叔本华认为人从生存的痛苦中获得最终解脱的唯一途径就是否定生存意志。

目录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表象分为主体和客体,客体是我们认识的世界,主体则是在认识世界的我们,而我们在认识自身的时候,我们又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意志是不变不灭而且无处不在的,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在意志当中,意志也是人的内在驱动力,意志唯一的自我认识是整个直观世界。 叔本华在第三部分里把柏拉图理念中的一些观点和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做了合题,柏拉图的理念是被认识的表象,是表象世界的另一面。康德提出的的自在之物和叔本华提出的意志两者也并不等同。另外叔本华虽然处处讽刺费希特和谢林,但也没有全盘否定,费希特绝对自我和谢林的绝对同一被叔本华批判性地接收。 熬过前三篇,第四篇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叔本华最为人知的悲观主义在此—一切生命如何在本质上即是痛苦。
首先得明确叔本华是用贝克莱来改造康德,将康德二元论的物自体与现象这两码事的对立取消为意志与表象,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电与电冒的火花的表里关系。这可以用德勒兹谈斯宾诺莎与尼采的表现主义意涵来套。和黑格尔(虽说他是逻辑辩证过程)诡异般类似的是,叔将康德与柏拉图带点现象学味道地结合了起来,这很成一个尼采的视角主义问题。叔由此目击道存,使得艺术成为了中介于意志与表象之间的柏拉图式理念,这理念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而并未受进一步的个体化四重根据律的形式所惑,这样的悟性当然会去批判康德感性与知性的区分了。主客体的同一或许是叔最接近于整个德国古典超强唯心主义之处?不论如何,就算是最高艺术音乐也不过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而令人暂时遗忘意志的欲望游戏罢了。不过也不用自杀,智者是等生死而禁本体之欲(霍布斯胚子)的奇葩
2015-12-08-22:14 开始阅读,2015-12-26-2:37 读完。前面50页试图融入节奏,100页仍然没有头绪想放弃,150页开始放弃,只是试着跟着字读下去,200页后柳暗花明,300-560页醍醐灌顶,终于找到了这个世界的真谛,看到了真相。叔本华的书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他带给我的启示将让我终身受益。看完了非常想读的而且也是对我最有帮助的一本书之一,也算了解了一桩久违的心愿,值得欣慰!
我曾经热爱叔本华如生命,却发现不能用这种方式去生活,生而为人啊请原谅。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看完。叔本华提出的意志论统筹了康德与柏拉图的两大提法:意志代替了“自在之物”,而意志的客体化,也即一切表象,则替代了“理念”。虽然叔本华对康德诸多驳斥,但依然赞美他的风格是“壮丽的枯燥”,并且沿袭并扩展了康德大量关于理性、悟性、性格的说法。简单来说,叔本华认为世界就是一面镜子,它作为被客体化的意志折射出意志的形态,意志这种东西被取消了根据律,所以没有因果可循,最高阶段也是无稽的“无意志”;从自然界到人类,不同的意志客体化(现象)有着不同层次,受到意志所摆布的人就陷入了无限欲求的痛苦,而唯有最个体化的认识才能抗衡存在的痛苦。在谈论那些个体化极强的“恶人”时,我不知道尼采会不会有共鸣?叔本华的整体风格颇为华丽,许多比喻精准优美,令人印象深刻,对艺术的批评很见功力,非常认同。
读不懂,将来有缘分再见
除了世界,意志什么也不占有;除了意志,世界什么也不保留。正因每一事物都是意志的呈现,所以天然保留着渴求满足的动力,而永远困顿于痛苦与无聊的循环。叔氏开出的药方是反意欲的“无意志”,但即使此途可行,一人的解脱也远非“意志”这一整体的解脱,犹如澄清滴水并未改变整个大海的泥浊。相形之下,他指出的另一条道似乎更易于接受:无功利的审美。而在这种人所自我织就的愿景中,人仍可以从中见到自己的幸福——毕竟天上的火,即是眼中的星。
生活浮躁,读读此书,大有裨益。
难道还没出新译本?大概大二上学期时候读的,虽然看不明白却有醍醐灌顶之感。
就难易程度而言,叔本华真的比康德好读的多啊,反复论证,多次强调,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