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的封面

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

黑格尔

出版时间

1994-05-31

ISBN

9787100013222

评分

★★★★★
书籍介绍

据德国莱比锡Philipp reclam Jun. 出版社1981年德文版译出。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用户评论
关于费希特体系的开端和结尾的论断有些疑惑
这算是我严格意义上读完的第一部黑格尔著作。就我个人看来,耶拿时期的黑格尔的基本观点已经成熟,只是他还没有形成绝对形式的系统逻辑,即《大逻辑》里面的:有(主体)、无(客体)、变(主客体的直接同一)三种形态。以及,对Reflexion只是理解为再思,即思维的思维,还没有站在同一与非同一的反映运动的角度来看待。 这部书基本上是对费希特的批判,而非谢林(事实上对黑格尔影响最大的是费希特)。费希特和谢林都是站在理智直观的角度坚持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被他们视为绝对原则。但开端与结果却并不相符,反而是蹩脚的因果关系。这是违反绝对物的。绝对物本身是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同一性;对立和同一都在绝对物之中。 后来黑格尔对他们的批判,概括来说就是“开端即结果”。所以,同一哲学这个称号既不是费希特或谢林的,而是黑格尔的。
费希特知识学的局限在于其主体-客体的同一只是形式上的同一,除了主体作为与主体对立的客体自身内依然存在主体-客体的对立;反思只重视了主体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主客体同一便沦为单纯形式的和观念上的同一,这是反思的局限也是知性的局限;一种实在的绝对同一,真正的“存在的多样性在两个黑夜之间,是无可捉摸的,它安息于无,并终结于无”,知性固执在对立中却得不到同一,因在“既成的设置和规定本身中,藏着一个未设置和一个未被规定物,因此设置、规定的任务本身总是在重复”;一种绝对的同一,总是要求一种活生生的精神,它自生命而出又回到生命,一种理性总是在自身内扬弃自身,“在这种二律背反中,普通的反思只发现了矛盾;在这种绝对的矛盾中,只有理性才发现真理,这种绝对的矛盾设置了二者又消灭了二者,二者既不存在而又同时存在”。
黑格尔在此展现出了其独到的眼光,揭示出费希特与谢林的不同之处。就两者追求整体的一面,他们是相同的。然而,他们走向整体的路径是不同的,费希特的“自我”是一种主观的主体-客体的统一,而谢林的“绝对”则是一种客观的主体-客体的统一。 黑格尔对两人的两种路径都持有批评的态度。他们都将绝对物设置于实存形式之中。当他们设置主体时,不可避免地同时设置客体。反之亦然。费希特和谢林分别以消除客体和主体的方式,将绝对物设置于一种实存形式之中,这与“绝对”一词所要求的无限性相悖。因此,黑格尔认为绝对物需要将自己设置于二重形式之中。 我认为知性与理性的关系是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为了克服上述问题,需要一种真正的理性,弥合知性导致的戕害生命的分裂,从而与绝对物相联系,形成“大全”。或许这就是黑格尔在后续著作中的工作吧。
这才是黑格尔辩证大法的神作:An-sich <--> Anderssein --> An-und-für-sich (Aufhebung),千万别跟费希特的对立统一论弄混淆了。 只可惜历史不争气,黑格尔辩证的历史螺旋上升大义还是得靠信仰。。。
感觉后半部分翻译比前半部分好😂别的就看不懂了😷
“观念论的青春,就由我Last·黑来无限复活,懂不懂主体-客体绝对同一性的含金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