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农民与市场的封面

农民与市场

潘维

出版时间

2003-01-01

ISBN

9787100039260

评分

★★★★★
书籍介绍

政治学的经典文献早已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同爆发农民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因果关系。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中国的市场化在农村没有引发普遍的农民抗议运动,反而促成了中国特有的“乡村工业”。而且,新兴的乡村工业也没有催生早期欧美式的工人运动。相反,市场化时代的小农为中国的繁荣和稳定做了重大贡献。为什么?

潘维以市场化为框架,以中国农村工业的兴衰史为主线索来研究当代农村。他指出,在市场化过程中,中国基层政权承担了国家不可能承担的责任,为中国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一座精致的桥梁,扮演了市场中介的角色。在基层政权的带领下,亿万农村人以小型农村集体为单位,扶老携幼闯荡工业市场,保障了自身的安全,赢得了全世界市场对手的尊重,换取了本地社区的文明与进步,乃至全中国的稳定和繁荣。

一个地区的基层政权能否扮演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决定这个地区的农民在市场中的命运。农民在市场中的不同命运则决定中国社会的现状。潘维指出,基层政权能否发挥市场中介作用,取决于继承回归家庭耕作之前的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于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也在于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于中国农村问题,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主流思路,视基层政权为农民贫困的原因,号召通过“转制”、“海选”、“费改税”来削弱基层政权。另一个是此书表达的思路,即视基层政权为农村社会的脊梁,认为农民、农村社区、农村基层政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所以号召信任、加强、和改善基层政权。

潘维警告说,抽掉了基层政权这根脊梁,农民就会重新沦落成一盘散沙,变成亿万条蠕虫,积累贫困;农村社会就会退化,甚至变成不安定因素的沃土。继承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传统,在基层政权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农民是千万条龙,是中国现代化列车的发动机。

潘维(http://www.douban.com/group/Pan_Wei/),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学系1996年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讲授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美国社会发展史等课程。

主要著作:《社会主义与中国农村市场》、《国际关系理论》、《法治与“民主迷信”》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 论
一 农村集体,乡镇企业及产权
二 全书章节介绍
三 资料来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如果这本书的某些段落能够更加平和一点,少一些以排比形式出现的反问句,少一些感叹号和流于情绪化的所谓对”某些学者“的批评,我会给五星的。因为研究方法规范,调查深入,而且的确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挺好
还是有些散,不过这是鸡蛋里的骨头啦
对潘有意见的人,你不可忽视他看问题的逻辑
说组织起来的农村比散落的农户更易于对抗市场化的冲击,感觉还是有可能的;但农村的组织化究竟多大程度归因于社会主义改造、多大程度归因于农村的传统组织结构(社会主义改造似乎把它破坏了不少),还可以进一步推敲吧。另外终章对乡镇企业垮台的分析,有点阴谋论了;从分税制改革角度切入的分析,感觉要有道理得多。
其实还是一本蛮好的社会科学研究,但是真的有些过时了
可能读过吧。。。
在乡镇企业发展背景下,本文的分析框架有亮点
五胡乱华不是五胡入华!
用定量的思维来论述潘老师的观点便是,基层政权是中国农村能够顺利进行市场化的重要中介。越是有凝聚力的村集体越是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积聚更多的资源,市场化进程越平稳、付出的代价也会越少。这一视角在转型期的确值得分析,但难以解释2000年之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集体能够比个体承担更多的风险,尤其是对于脆弱的小农来说,更有解释力,而难以上升到社会主义(尤其将之归结为文革的意外后果)所造就的集体主义。每一次看到加粗的结论就有点不适。。。以及所谓集体的意涵也值得被推敲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