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的封面

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英]艾伦·麦克法兰

出版时间

2008-07-01

ISBN

978710005649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讨论工业革命前五个世纪英格兰社会的性质,以及英格兰与欧洲其余国家的关键差异。作者依据他本人对英格兰若干教区的详细研究、其他学者的各种地方性专题研究、历史人物的日记、法学文献、外国的史料,检讨了马克思、韦伯、麦考莱及当代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基于英格兰案例而提出的社会变迁的大框架。作者陈述了一种意见:对于英格兰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一种根本误读,并由此而影响了对于英国和美国现代社会的理解,也影响了关于工业化前提的当前理论。

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 1941-),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皇家人类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关注现代世界诸起源及特性之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法律史、历史人口统计、人类学、社会学、计算和视觉媒体。研究对象覆盖三大文化区域:西欧、喜马拉雅地区。著有《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英国的巫术》、《历史共同体的重建》、《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日本镜中行》等。

目录
1.农民社会的性质
2.农民社会何时在英格兰终止:马克思、韦伯及诸史家
3.16—17世纪英格兰的经济与社会
4.1350—1750年英格兰的财产所有权
5.1200—1349年英格兰的财产所有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史料使用的方式我颇不习惯
对照 《中国文化要义 》疗效佳
实在太好看了,西方文明的精神本质上是基于个人主义的契约精神,而基于个人主义的契约精神发源于英国。伴随着这种个人主义契约精神的还有家族的解体,人口的流动,货币流通,以维兰从佃户中脱颖而出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诞生、个人产权的绝对性、不动产继承的不可分割性,陪审团的重要作用。这些现象彼此交错,互相支撑,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欧洲大陆和东亚的社会形态。尽管书里并没有告诉我们这种精神何时以及为什么发源于英国,但仍然极富启发性。
“今天我们许多年轻人推迟结婚的时间,甚至选择不结婚,而受到家里的逼迫,其实那是一种农业社会残留的习俗而已。这些都是农业社会,农民身份所固有的特征。古今中外的农民都非常相似。”
好东西,造反之作。
不知道为什么了,读完有种绝望感。如果你发现一个同龄人比你优秀在于他从小就跟你不一样,天赋不一样境遇不一样,如果你发现另外一个家庭比你们家优越在于三代以前祖先就跟你们家不一样,地位不一样资源不一样,那么也许还能激发你的奋斗意识。但如果你发现另外一个民族比你的民族在几百上千年前,就如此不同,那该怎么办?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族人,都曾想模仿他们进行现代化,都成功了,也都被这种不属于其民族自然生成的外来模式反噬,将自己甚至世界领向毁灭之路。现在,汉族也在模仿,也在现代化,危机已经各种显现,,,
作者用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来驳斥马氏在历史学上的谬误:在英国,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断裂是不存在的。讲得观点其实简单:没有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没有经济自由,个人主义是不可能兴起的。翻译、注释都很妥帖用心。两个缺憾:一、没有结尾嫌太草率;二、没有深入讨论欧洲大陆(以法国为例)从封建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法国比英国晚了好几个世纪才进入资本主义,但最终也出现了个人主义。为什么借用资本主义的亚洲国家如日韩,则迟迟没有出现个人主义?
注释大半页。英国是大航海时代的后来者,资本主义的后来者,但传统的土地制度使个人主义在财产上是自由。本书的结尾有些虎头蛇尾,但作为理论研究值得一读。在第七 章的结尾,作者提出英国给印度以完整的法律体系,但印度的生产力落后也基于此。没有彻底的社会革命,个人手中的财产不会激发出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生产力,英国🈶️工业革命,而印度则没有。所以法律体系再完备也只会水土不服。
麦克法兰认为,英国早在13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我们如今所熟悉的排他式的个人所有权,这种封建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是后来英国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并散播全世界的基础,这种说法恰恰与马克思所言相反——后者认为,资本主义是对封建主义的替代和摧毁。麦克法兰在该书前言补充了他多年以后的新认识:英国13-18世纪的个人主义得益于我们称之为“公民社会”的那个结构,也就是说,在个人和国家之间横亘着无数的小共同体,正是它们演化出了18世纪以后的人类主要秩序。
如果我写英国小说我可能会重新看且认真看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