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逻辑学讲义的封面

逻辑学讲义

(德) 康德

出版时间

2010-10-01

ISBN

9787100068932

评分

★★★★★

标签

哲学

书籍介绍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他的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逻辑学讲义》由学生听讲笔记整理而成,但在出版前经康德亲自审定过。在本书中,康德在“量”、“质”、“关系”的逻辑传统判断分类外,又创设了“模态”一类,具有深远的意义。康德对辩证法的贡献,更在于他将他的范畴表的四类范畴,每一类的三项均以正、反、合的方式来说明,其开创之功不可磨灭。本书对于研究康德逻辑学—辩证法思想的演变发展,一定会有不小的帮助。

目录
编者前言导言 Ⅰ 逻辑的概念 Ⅱ 逻辑的主要区分——讲述——这门科学的用途——历史概述 Ⅲ 一般哲学的概念——就学派概念和世界概念来看的哲学——哲学论证的基本要求和目的——这门科学的最普遍和最高的任务 Ⅳ 哲学史的简短概述 Ⅴ 一般知识——直觉知识和论证知识——直观和概念,特别是两者的区别——知识之逻辑的完备和感性的完备 Ⅵ 知识的特殊的逻辑完备性 A)就量来看的知识的逻辑完备性——量——外延量和内涵量——知识的广泛性和彻底性或重要性和丰富性——我们知识的视野规定 Ⅶ B)就关系来看的知识的逻辑完备——真理——质料的和形式的或逻辑的真理——逻辑真理的标准——虚妄和错误——作为错误泉源的假象——避免错误的方法 Ⅷ C)就质来看的知识的逻辑完备——清楚——一般特征的概念——各种不同的特征——事物的逻辑本质的规定——逻辑本质与实在本质的区别——较高程度的清楚,明晰——感性的明晰和逻辑的明晰——分析的明晰与综合的明晰间的区别 Ⅸ D)就样式来看的知识的逻辑完备——确认——一般认以为真的概念——认以为真的种类:意见,信仰,知——确证和劝说——判断的保留和推延——暂时的判断——成见,成见的泉源和主要类型 Ⅹ 或然性——或然性的说明——或然性与貌似性的区别——数学的或然性和哲学的或然性——怀疑——主观的怀疑和客观的怀疑——哲学研究中怀疑的、独断的和批判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假说附录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区别第一编 一般要素论第一章 概念(§1—§16)第二章 判断(§17—§40)第三章 推理(§41—§93) Ⅰ 知性推理(§44—§55) Ⅱ 理性推理(§56—§80) Ⅲ 判断力推理(§81—§93)第二编 一般方法论 Ⅰ 通过对概念的定义、阐明和描述,来促成知识的逻辑完备(§99—§109) Ⅱ 通过概念的逻辑划分来促成知识的完备(§110—§120)索引译后记
用户评论
这本书还想再多读几遍,相对于罗素的《哲学问题》,这本书更严谨的思考非常震撼。这里的思考超乎常人,只有这种能够不停把自我隔离,极其理性的思考才能产生的作品。非常希望能早点读到这本书,这本书没有被广泛的阅读真的很遗憾。若想要真正的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永远都需要读这本书。读几遍这本书再看三大批判,不急,慢慢提高自己的知性能力。
推理那个部分对照逻导讲义看的,单纯的文字叙述实在太抽象了些。【最好的哲学入门书籍】这个tag谁打的有点良心好吗
没读完&读不完。。 逻辑学并不是真的教逻辑的好么
逻辑如同语法,它告诉你应该怎样,而不是告诉你是怎样。 康德在我心中永远排第一。
不知不觉提高理解力!
逻辑 哲学 知识(1.量:视野 2.质:明晰 3.关系:真理 4.样式:确认)
对理解gameplay颇有启发
真是越来越爱康老夫子了!
不愧是大哲之作,条理非常清晰,虽然内容堪称古典甚至可说是古老,还是能从中体会到康德对那时代的超越性,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模态”的新分类,在那长过正文许多的导言中,康德有如下一番我在这书中最喜欢的说辞:“可以说,每一位哲学家都是在别人工作的废墟上写出自己著作的,但没有一部作品达到了所有部分都固定不巧的境地。因此,哲学是不能学习的,因为它还没有拿出来,假如面前确有一种哲学,也不会有学了它便能自称哲学家的人,因为这种知识永远是主观——历史的。数学中情况则不同,数学在某种程度上当然是可学习的,因为这里证明如此明显,以致每一步都是可以确信的。数学正由于它的自明性,作为一种确定不变的学说,才似乎可维持下去。愿意学习哲学推理的人,只可把一切哲学体系看作理性使用的历史,看作训练他哲学才能的对象。” @20
很教科书,导言篇幅过长,正文笔记反而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