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杀千刀的封面

杀千刀

[加]卜正民

出版时间

2013-06-30

ISBN

9787100098236

评分

★★★★★
书籍介绍

1904年秋北京菜市口,犯人王维勤被公开处决,观者如堵。此后几个月,凌迟酷刑便从清帝国的法律体系中永久消失。被西方观察家称为“千刀万剐”和“活剐”的凌迟,是帝制中国惩治最严重犯罪的刑罚。

本书是西方世界首部研究中国刑讯和死刑的历史、图像与语境的著作,其时间跨度从10世纪一直到1905年中国废除凌迟为止。作为独特的跨学科历史著作,著者关注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酷刑并深入研究,就中国古代政府机构将对个人的折磨合法化的逻辑提出质问。他们并未将凌迟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来研究,而是将中国的刑罚程序置于更为长久的世界刑罚史中去考察,同时也探讨了长久以来当西方文化与“他者”文明相遇时,总是会显露出来的厌恶与着迷并存的复杂情绪。

一部雄心勃勃并将引起广泛讨论的重要著作。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拆除了那些对中国文化的轻率评判和普遍成见——从古至今,从司法领域到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其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间游刃有余,极富启发性。

——苏源熙(Haun Saussy),美国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

乔治•巴塔耶在他著名的作品(《爱神之泪》)中向欧洲人描绘了中国凌迟,本书则揭示了巴塔耶在其中游移不定的立场,发人深省。书中对凌迟历史的重构细致入微,颇有识见。

——王国斌(R. Bin Wong),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研究所主任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 当代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多伦多大学文学士、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历史系教授。卜正民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以及当代人权问题。编撰著作(含合著合编)数种,主要有:《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明代的社会与国家》《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鸦片政权: [此处多一空格]中国、英国和日本,1839—1952年》《通敌:战时中国的日本代领与地方精英》《明清历史的地理动因》《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

(展开全部)

目录
第一章 王维勤的处决
第二章 晚清帝国的刑律
第三章 凌迟的起源及其合法性
第四章 明代的凌迟
第五章 折磨死者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 D924.122/2017
加拿大知名中国研究学者卜正民先生关于凌迟处死这一酷刑研究的一部力著,综合运用中西各类史料,试图还原凌迟在中国从起源、演化到终结的全过程。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有两条线索的清晰关照,其一是凌迟在中国法律惩罚与权力规训体系中的位置和角色,其二就是凌迟在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野蛮化想象与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中西交错映照的写法让人印象深刻,而作者从小处入手,做深做透的史学功力,也同样值得敬佩。
南京。问题在于,如果作者是正确的,那么他纠正偏见的对象绝不该只是西方视角,而应该包括我们本身在内。
好在鲁迅只是写的小说。。
实际上已经开始对这一路数的书感到恶心了,也是高度的模式化
还蛮有意思的一本小书,分析了长久以来西方世界对凌迟的看法及背后原因。
评分比想象得低,可能很多人不太习惯这类对记录、流传的过程也进行分析的偏向后现代的叙史方式吧。或许加以苛责者忽略掉了作者们的目的:“我们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贩卖这种令人震惊的暴力,而是为了鼓励一种辨别力,什么东西是所共享的,同时又如何以一种真实而非捕风捉影的方式去辨别它们的不同。这都是为了发展我们的比较史学。”作者一方面在尽力溯清本土传统的各种渊源,另一方面已然很有意识地去克服东方主义式的偏见了。其比较的视野与方法已难能可贵。“肉体痛楚塑造的中国世界如同其他国家一样,对我们来说,这只是政府控制的一部分,通过画一个更大的圆是可以改变这个画面的。”下次再对他者或我们过往的种种有“少见多怪”之感时,不妨如作者所说,“画一个更大的圆”吧。
从中西两边来讨论“凌迟”所代表/带来的意义,中这方面着重于凌迟在理论和实务上的渊源与变化,以及民间对身体损毁的态度,我觉得写得挺精彩的。西这方面则是着重于凌迟所带来的文化上的意义及其在代表着中国的一种符号上的地位了,感觉西这方面有点没说清楚,而且西这部分的翻译不是很好。2023.09.12—2023.10.05
汉学家写中国历史,抱着读又一本《叫魂》的期待,会失望。 “凌迟”这个切入点选的特别好,以为会就此深入和延展至罪与罚、不同文化和民族对死亡的态度、权力与服从、法律与伦理道德……人类社会的重大议题其实也就这么些。卜正民大概也是这么打算的,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扯了一大堆,我读着反倒对他自己的观点印象模糊。 由此可见,涉猎广泛的阅读加上专业的学术分析也并不必然产出一个熠熠生光的思想。这对于如我一般的普通读者是一个启示:学术思想和真切情感同样重要。只有真诚迫切的问题意识,才能做出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 (btw我觉得汉学家对华的态度,以及对西方社会对华普遍态度的态度,很有意思。有机会详谈)
这书算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专著,高二时同桌是为书痴,笃好历史,家中藏书过千,买了此书来向我炫耀加讨论,在他的指导下读完。没有想到后来还会读到卜公著作若干……年华已逝,他学了我喜爱的文学,我学了他信仰的历史,已经多年未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