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种子的故事的封面

种子的故事

[英]乔纳森•西尔弗顿

出版时间

2014-03-31

ISBN

9787100098571

评分

★★★★★
书籍介绍

学校老师都教过,植物是由种子生长而来。但种子又从那里来?《种子的故事》作者告诉我们,种子可不是从花店买来这样简单,其背后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自然史历程。从一粒撒在焙果上的芝麻,到重达二十公斤的海椰子,“种子”提醒我们地球上存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植物模样,而其生成之初均源于此 。

作者从种子的起源谈起,向读者描述了,在万物并茂的地球上,种子所具有的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地球上第一粒种子来自于近似蕨类的先祖,距今已有三亿六千万年,从这个故事开始,作者带我们环绕世界,探看种子们如何散播各处,如何展现生命特性。它们何以能够年复一年处于休眠状态?它们如何演化?如何广泛地被人类运用发展成新品种,并制作成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包括食物、食用油、香料和药品呢?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曾经说过:“我对种子有莫大的信仰。若让我相信你有颗种子,我就要期待生命显现奇迹。”

与梭罗一样对自然生命有着无比的热诚,作者擅于发掘种子的不凡之处,乐于带领读者探索种子与世界的关联。从莱姆病(Lyme Disease)、人类色盲,到赛伦镇(Salem)女巫审判事件。他用清晰且诚挚的口吻,娓娓道出种子的科学知识,同时以风趣的笔触,探讨人类使用种子的各式方式。作者不忘时时提醒我们,推动种子故事发展的正是“演化”;演化有个难以抗拒的习性,就是为生命中的挑战发掘新的解答,继续向恶劣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对抗,种子于是得以延续它们的生命。

《种子的故事》兼具科学家的渊博知识及园丁的快乐情调,书中展现各式奇景,无论您嗜读科学新知,或爱好莳花弄草,都难以抗拒本书的诱惑

目录
1、看不见的果园 :种子
2、万物伊始: 演化
3、连小豆子也做: 性
4、种子之前: 授粉
5、各按其类: 遗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种子选择发芽的时机主要有三种方法:因时而动,分散风险和生物探测。 因时而动就是配合季节调整休眠期,通过季节、温度和土壤中的湿度,来安排种子休眠,以及在恰当的时机刺激种子发芽。 分散风险也是种子在长期演化中掌握的技能。一些冬季一年生的植物懂得分散风险,它们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选择让一部分种子在冬季发芽,另外一部分种子在春天发芽。 种子还会利用探测到的精确信息,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一些植物的种子具有光感受体,能够感知光线。只有接受到光的信号,才会发芽。还有一些种子通过感受温度来决定是否发芽。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均,种子就不发芽。
翻译肯定是有问题的,有的看不下去,后来就挑选了些感兴趣的内容草草了事了。
还行。《种子的故事》作者告诉我们,种子可不是从花店买来这样简单,其背后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自然史历程。从一粒撒在焙果上的芝麻,到重达二十公斤的海椰子,“种子”提醒我们地球上存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植物模样,而其生成之初均源于此 。
我很少给书五星级的。科学和科普专著。
这本书关于种子的自然科学史,不仅仅讲了橡实、咖啡、海椰子等著名或者在人类历史上占据很大重要性的种子,也讲了胚乳和胚胎这种手足间的“互食”,植物在无性与有性繁殖间的权衡。内容很好,所以看得也比较细,有的地方翻译有问题,109页把悬铃木属统统翻译成了梧桐,“梧桐长毛的种子”233,人家是小船啦。Acer翻成枫树属,问题不大,还是说槭属比较稳妥。一些地方不明白作者描述的是什么情况,作者说,槭属的果实原本是两片相连的双胞胎,起飞前才分开。(@马二20190430:分开更利于旋转。元宝槭,三角枫,梣叶槭都是成熟后饱满的果子脱离中间的隔丝旋转着落下。在辰山捡的樟叶槭也是。 )
算是有趣的科普吧,语言还比较活泼生动。达尔文父子在里面出镜率还挺高的。
既是科普读物也是文学作品
看到后面越来越有趣的科普书 很好看
补标@2014
水平不够,有几处没有看懂。还有几处查百度,但是没有信息啊。真难!比如艾垂奇这个人,一点介绍都没有。还有巴西斑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