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工具书的诞生的封面

工具书的诞生

(美) 安·布莱尔

出版时间

2014-12-01

ISBN

9787100104999

评分

★★★★★
书籍介绍

1500年第一本印刷的工具书诞生,它继承了古典与中世纪的传统,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关于信息管理的全新时代。

本书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历史场景——一个印刷术改变信息生态的时代。作者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寻工具书诞生、发展的肌理与脉络,探索工具书诞生过程中学者、作者、出版者、使用者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工具书的编撰与出版对那个时代的阅读史、学术研究、信息处理方式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影响。

安·布莱尔,现任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从事前近代欧洲文化史和知识史、书籍史、科学史等领域的研究。

徐波,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14-18世纪欧洲史、西方史学史。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序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信息管理的跨文化比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为啥原书的 works cited 没有了,那么有用的东西
将工具书出现的背景等同于知识过剩。于是以“知识过剩”为关注对象,将视野回溯到古代以及中世纪,并以各地区空间对照。欧洲历史证明了无印刷术之前,该现象已经存在;中国历史证明,有印刷术,却未被视为知识过剩。因此印刷术与工具书是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这个具体问题上成立的,未必是否定印刷术在书籍史上的转折,只是一个视角的问题。书籍发展,有贯穿千年历史自身的延展(若工具书仅为书籍内容一种,则多数书籍的产生自然都可追溯至前),印刷术也确实为其中一“澜”(印刷术作为技术,改变的是格式形态,推动的是传播,在这两方面,其“近代性”大概难以撼动。) 涉及作者、题献、文献目录等问题,竟然没有与Chartier对话,略诡异。
十六到十八世纪大型工具书的探讨,看来信息过载完全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话题啊,编纂索引和工具书的方法也不是百科全书派的原创,有些观点和史料挖掘非常有意思 不过,英文原书标题Too Much To Know与其直白地翻译成工具书的诞生,倒不如翻译成几个同样有些滑稽意味的汉语成语——汗牛充栋
41.
本書算是一部以小見大的“新文化史”影響下的閱讀史之作。在文獻蒐集上下了很大功夫。通過本書近代前期的工具書的研究,其實可以發現工具書的性質和編纂方法從未有過改變,一直只是載體改變了。本書也聚焦了過去人對所謂知識過剩的擔憂,並將其與工具書的發展相對照,可惜未能展開論述但我覺得這種擔憂可能與基督教文化有關。對中國的極為有限的論述沒有什麼硬傷,可見作者在此方面也做了不少功夫。
本书最有趣的部分是,1、知识的普及起初并非为提高的人认知,是为增加人的奴役,西方印刷术最广的,竟然是宗教书目。2、所谓信息过载,也是伪命题,古人早已有应对的方法,答案就藏这本无聊且学术的工具书中。
一二两章。中文书名远不如原书名吸引人。另,中文本居然砍掉了works cited部分,编辑怎么想的?
安·布莱尔是当代欧美书籍史家之一,很期待他的研究。只不过这本书不易读,甚至可以说某些章节之间有些毫无逻辑和连贯性?中文题目翻译也很疑惑,英文是Too Much to Know,这和工具书的诞生有什么关系呢?另外,所谓的“信息管理”一词是很现代化的表达,借此维度以为能说出一些有新意的内容,实则却是新瓶装旧酒。纯个人愚见。
这个责编真的太鬼才了,竟然把参考文献全删了,这样注释里的作者+年份标识的文献去哪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