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的封面

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

[荷] 田海

出版时间

2017-11-01

ISBN

9787100140041

评分

★★★★★

标签

人文

书籍介绍

该书系田海博士论文的改进本,也是近年出版的非常重要的关于中国教派的西方作品。田海写这本书有三个目的:1.重新建构中国教派运动的社会历史;2.研究“白莲社”及“白莲教”名称如何起用于宋代的主要资料中;3.分析现代学者的历史研究如何受他们不辨这二词的影响。田海推翻了传统上认为原先虔诚信徒们的“白莲社”在韩山童领导的元末起义时退化成八卦教的“白莲教”的观点。这样的认识是长期以一些错误的设想为基础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想就是认为有一个持续不断的白莲运动,认为不同地区和时间段的资料可以被集中在一起来研究这个运动,且所有宋以后的八卦教起义均可以被视作属于“白莲教”。田海还区分了这些集团的自称、他称以及用于批评他们的名称(标签)。根据这一区别,他说明“白莲”一词是宋元时期的一个自称,明初明太祖宣布白莲社和白莲教非法后就停止使用。后来,许多士大夫所用的“白莲教”,是描述教派运动的一个他称,或对那些他们决定镇压的运动进行攻击所用的标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阐明问题
二、界定术语
第二章 宋元时期的世俗佛教
一、世俗佛教的背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宋元时期的白莲教派起源写起,结合地方社会宗教团体landscape与朝廷档案,阐述"白莲教"是如何在社会恐慌中的上层报告中成为一个label,之后这个label的外延又被屡次同质谣言中无限扩大,最终成为用以指代结合了幻术、叛乱、惑众的邪教一类代名词。 而事实上,这个名词完全是被管理者所construct的类指代名词,从始至终并不存在这么一个religious group。。
“ 由于有关北方大部分宗教传统的社会与宗教背景的信息比较缺乏,甚至到晚明时亦是如此,历史研究最好限定于追溯思想与行为的前身,而非轮廓清楚的传统与组织结构(或者是断言任何共有的先例是同一种传统的产物)。”(第289页)我想类似问题不只限于白莲教研究。
已购。史料重述生动,简直是素材宝库~在起义不断爆发而且吸收了其他宗教内容的背景下,白莲运动并不是被世人所唾弃的教派,事实证明,它始终前后一贯,被社会广泛接纳。它的信徒表现出社会性的特征,他们使用“道人”的名号,使用“觉”、“普”等教名,建立庵堂,仿效僧人,为社会行善事。与道民及白云宗的信徒比起来,居士在白莲运动中的中心地位十分突出,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妨碍与其他宗教派别的合作。
另外,该领域还有一本朱永德的博士论文研究
此前白莲教经常被视为一个前后一贯的宗教团体或宗教传统的名号。作者以强大的文献梳理功力为我们揭开了白莲教的真实面目。白莲教原本曾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宗教团体,它是宋代众多民间佛教团体中的一个,曾经受到精英阶层的青睐,其教义也有直接继承者无为教。然而我们现在所提及的白莲教却与其原本的含义相去甚远。明初的左道法令将白莲教等民间宗教信仰贴上了负面标签,而科举制度的兴盛和理学的盛行则使得精英阶层与非精英阶层佛教徒逐渐分道扬镳。白莲教这一名号逐渐与叛乱、幻术、末世观等负面词汇联系起来,被文人用于解释大量互相之间并无关系的各种宗教与幻术团体所带来的威胁。晚明文人对于白莲教的记载和观点对后世官员学士产生了极大影响。白莲教由此成为了指代民间具有巫术和反叛特质的宗教团体与秘密会社的标签,任何团体都可能被归于白莲教
作者分辨出了历史中作为“本名”与“标签”的两种“白莲教”,并且以清晰漂亮的历史叙事呈现出它们的发展脉络。“白莲教”信徒们究其根本只是一群缺乏话语权而被命名的人。 但如果将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的经典视角挪入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对作者的研究提出更苛责的要求:“标签”究竟因命名者与被命名者两者怎样的立场与语境而诞生,最初拥有“本名”的被命名者是否又因为“标签”被反复重述,而有意无意地放弃了部分“本名”,偏移向了他人强加的“标签”?对文化体系中这一晦暗混乱也富有张力的场域,田海处理的还是过于清晰了。
简略,取巧。仅一观念的敷演。
民间宗教团体是中国秘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英文化绝对的B面,有时篡位,结果往往令人难堪,教育左派首选富士康,其次就要去这里。
史实、史料清晰,论述逻辑略杂乱,然观其所采择引用资料之丰富与细致,亦可见国外学者治学态度之严谨与认真。
被构筑的“白莲教”。很翔实地梳理了从唐末净土信仰,到白莲宗,再到弥勒信仰的融入,算是前期民间佛教发展的一瞥。后半段就是整个标签化的过程阐释,从念经到气功…一些部分过于学术化,梳理得太细,需要耐心才能读下去,但值得一看。比较impressive的是最早的道友集会那部分,那样脱离宗族的社会行动力,架桥修路供茶水,很有意思,尤其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