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万国竞争的封面

万国竞争

章永乐

出版时间

2017-07-31

ISBN

9787100143585

评分

★★★★★
书籍介绍

从拿破仑皇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漫长的19世纪戛然而止。自诩人类文明中心的欧洲即将掀起一场席卷天下的腥风血雨,几千万鲜活的生命归于尘土。若干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很快会淹没在炼狱的血海里,灰飞烟灭。

这个正在经历剧变的世界,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呢?从1898年到1913年,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周游列国,行程遍及五大洲四大洋。他目睹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最后辉煌,奥匈帝国的摇摇欲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败与自我救赎,精心描述与解读“万国竞争”之世,评点列强治法之得失,为中国与世界探寻出路。

既然于此末世,皇纲解纽,夷夏易位,天崩地解,那就重塑政教,再造精英。康有为提出的问题,至今仍发人深省。但是,为了在全球史的背景下理解从19到21世纪的中国道路,最有意义的恰恰是追问:康有为未能看到什么?历史正是从康有为失败的地方重新起步,走向新的制度、秩序与文明。

章永乐,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政治学博士。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016),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近期研究重点关注国家建构与宪制变迁、帝国与国际法、政党与代表制、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等议题。

目录
序言一 康有为: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间 丁耘
序言二 多种普遍性的世界时刻:19世纪的全球史读法 殷之光
导言 1
第一章 康有为的“纵横家时刻” 13
第二章 在“国竞”中“去国” 3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本书是其撰写晚清政治思想史的著作,内容是关于康有为在周游列国后,对于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的一系列的思考。当然,这应该归功于最近十多年来康有为研究的热潮,人们重新翻检出康有为的著作,认为他的贡献不止于戊戌变法,而且还在于对于国内和国际秩序的冷静和理性的分析与观察。当然,这些看法其实已经带有了后见之明,将当下的视野与康有为的评论结合到了一起。章永乐这部论文集,主要考察了康有为周游世界,特别是德国、土耳其和墨西哥的过程中,对于国际关系秩序的思考。其实,我们在晚清签订的一系列的条约,本身都可以纳入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延续之中,康有为到欧洲看到的是十九世纪末欧洲列强完成工业化后,一幅全球争霸的局面。他将此视作中国参考的模板,但是必须说这样的定位,就是他判断失误的原因。
一开篇就觉得丁耘的序写得很好,是真的很好还是这几年我眼光下降了?
用康有为的嘴唱一曲忠诚的赞歌,最后自己上台唱了。
篇幅不厚,识见精当。五章最后的引申跳跃幅度略大,或时势然耳
序比正文好。正文并没有读出我所期待的。
时代和经历塑造人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康对大同的设想摆脱不了大一统的期待,在实现的手段中也偏向于合天下,所以选择了更为“轻柔”的君主立宪的体制,但是却没有看到旧时代和新时代之间文化思想和社会关系的割裂感。文中涉及到很多康自圆其说的想法,以及面向中国未来的好的点子,只是难以看见群众的力量以及过于相信列强以及他国的经验。
还好
借标章永乐等人的《大道之行》,十几天前还能标记的,环境逐渐逼仄…前三卷好于后两卷,卷二最出彩。距离成书九年,很多叙述已经"过时"了,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总的来说几位作者文笔不错,一些叙述澄清了我之前不成熟的想法,然而啊然而。
海裔的书自有一股少年热血气场,又兼具深谷磨剑的思维历练,读起来很受感动,又让人感叹其思想锋芒。第五章图穷匕见,法学学者的历史论说更露骨地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贡献历史关照未来的见地。新儒家与新左的奇妙结合,一些地方还是太丝滑,走入话语陷阱。描绘康有为的世界大同观虽然同理共情,总感觉比较平,重心还是在当下。康的德国道路既是与中国类又是与英美比更是未来远景,“通”“共”“公”为何如何几何?
起立鼓掌。题目立意高,对中西都吃得比较透,做到真正的比较,而不是偏执一端。最后还能落实当下,有经世的境界。康老师这一辈子,虽然一事无成,但见识如此广博,没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