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尼加拉的封面

尼加拉

[美] 克利福德·格尔茨

出版时间

2018-05-31

ISBN

9787100156813

评分

★★★★★
书籍介绍

格尔茨在本书中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描绘了东南亚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并将它与近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形态和理念交相映照。他沿着马克斯·韦伯式的理路,从历史资料和田野经验中建构了一种“剧场”式的国家形态:各种大大小小的国王以自身的地位、礼仪和形象为根基,营造出相应的国家形象,在这种国家形态中,那些在现代国家中的关键因素如疆界等反而是不那么核心的问题。格尔茨并不打算否定权谋、剥削、军事、暴力等因素,而是在承认这些因素都在国家建构中发挥作用的同时,更偏重于指出现代政治学中对身份、人观、仪式等重要方面的忽视。

现代国家同样也存在着上述维度,只不过由于研究者们身在庐山之中,这种国家的“符号学”体系被大大遮蔽了。在拓展我们对现代国家的理解方面,《尼加拉》已经做出了足够重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作为一种完整的国家“类型”,尼加拉已经烟消云散,但作为一种形象,它至今仍然活着。

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1926 -2006),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生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中产阶层家庭。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安逖澳克学院;1956年,他以《爪哇宗教》获得人类学博士,曾先后担任斯坦福大学研究员、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学任人类学副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教授。由于格尔茨在文化理论和文化阐释领域的卓越贡献,他被视为解释人类学或者象征人类学的奠基者,然而他的影响已经超越人类学本身而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表现在以文化群体为分析单位的宗教、法律、艺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上。

目录
导论:巴厘和历史方法
第一章 政治定义:秩序的源头
典范中心的神话
地理与权力制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写代译序的杨教授简直有一股自以为是的傲慢……
第一学期的第二本民族志 读了两周才读完 读得辛苦 也领略了格尔兹的魅力 Culture as text.
有趣。诗意的写法。适合充满仪式感的前现代国家,以及集权国家。
尼加拉的政治体制中蕴含着一种不断衰变的事实和观念。在观念方面,由于人是从神变来的,神性也就在皇室系谱中呈现出不断衰落的趋势,直到成为“纯人类”。与之相匹配的是巴厘的“名号制”或“名号集团制”,它至少在理论上“赋予巴厘的每个人以一个在声望阶序中天生的、确定的和就个体而言不可变更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原初的神圣世系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再生产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神圣中心。他们的名号会“如此这般,依此类推,直至沦落到乡绅这一最低层次”。尼加拉在政治机体方面的不断分裂和衰弱,势必对整个文明的命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巴厘人依赖着一种典范性的仪礼,正是这种政治表述仿佛在为这个文明“续命”……总的来看,这确实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实验写作,但在人类学意义上有多少可取之处呢?至少,对权力和国家的再思考还是极富意义的。
不知道是翻译原因还是我的问题(可能是我的问题),看完完全不知所云…尼加拉的剧场国家到底剧场在哪里?格尔茨用所谓的历史资料写了出“想象民族志”并认为王权服务于庆典,就是尼加拉的政治模式
飞机上翻完…有点启发,但还得再悟悟
对新文化史的启发,通过对尼加拉的研究,揭示生态、地理、政体、宗族、婚姻、结盟、村落与国家、庙会、梯田组织、灌溉会社、庆典、祭祀、权力等方面的问题。
“诗性”这个词带来了太多启迪
仪式消除混乱,犹如堤坝遏止水患。剧场国家不只是简单充斥各种仪式和舞蹈,而是宗教的、家族的、每个存在过的人的一座宫殿。通过阅读此书弥补了之前大一世界史课上学婆罗门教上课走神听的不细致的knowledge。
学习学习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