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的封面

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

[美] 徐中约

出版时间

2018-06-01

ISBN

978710015890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原著为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东亚研究系列作品之一。作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的高徒,作者广泛搜集和运用了包括中、英、法、俄、日各语种文献在内的资料,以1858—1880年这一时间段限为切入点,对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中的行为与观念作出细致阐述与精辟分析,呈现了近代中国如何由天朝中心主义转型为现代国际社会的一员,尤其是对外交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的难以为继,艰难地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这一过程。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京使馆的建立过程,互派使节常驻这一在现代外交看来习以为常的制度,最初却遭遇了从观念到制度层面的反复博弈;第二部分,则详述了国际法引入中国的过程,从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节译国际法至丁韪良应邀翻译的《万国公法》被刊行引用,其中曲折亦多;第三部分则阐述了...

(展开全部)

目录
原书序···························································· 1
致谢······························································· 6
第一章 序曲:东西方国际大家庭的相遇··············· 8
一、东亚国际大家庭····································· 9
二、天朝上国及其与蛮夷部落的关系···············1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原著简明扼要,大家手笔,也很注重当时格局下不同国家、人物的应对,不过作者也隐含着一种进步主义的现代化史观,这在他的人物评价上体现最为明显。译本有小疵,译者所犯的一个大忌是不止一次质疑、更改原文,但其实是他自己未充分理解原文或欠缺历史知识所致。
制度、孝、皇帝的家法、新儒家的民族优越主义、汉族文化主义及满族的异族统治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与1858至1860年间的历次谈判之上,只有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人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北京会如此固执的抵制公使常驻北京这个看似无害的问题
外交史,徐中约的正经研究。第一部分讨论外国在中国设立公使馆问题,第二部分梳理中国对国际法的使用和理解,第三部分则关注中国派出公使的过往。算是理解了中国对公使问题到底纠结在何处和不同群体的出发点。阅读体验上,第一部分征引大量材料,学术气息浓厚,后两部分比较简明,颇有阅读快感……
这本书实际上比徐著《中国近代史》更好,以晚清公使馆问题为主线讨论了中国加入国际大家庭的过程,论述清晰、条理清晰、评价中肯,可以说是一本见微知著的大作。其背后说要回应的问题是中国的朝贡体系与西方外交体系之间的碰撞,中国如何接受了西方外交体系的曲折历程,更终极的人文关怀在于现代中国的再度崛起会导致什么。
作者关注的议题不仅在于近代中国的外交的制度嬗变,更在于制度其后的观念转型过程及其深层原因。作者巧妙地将时代背景和群像扫描与历史人物个体原因及历史事件偶然性相结合,流畅出入于历史的宏观与微观之间,脉络清晰,议题明确,分析冷静而深入,评价公允而不乏历史的善意。(阅读时间:2022年4月24日-5月4日;自评:8.0;推荐指数:★★★★★)
代表作者的近代史
纪念那个消失了的条目
一、六十年前能有如此学术高度与深度,足令国内同行羞愧汗颜。二、中国进入“国际外交体系”的历程是血腥的,不像这个轻佻的书名及其内容所表现得那么温情。三、徐于清代文化的内里不甚清楚,可能因翻译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强化了一些错误观念。
以小见大!不失为了解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