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荷尔德林的颂歌 《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的封面

荷尔德林的颂歌 《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

[德] 马丁·海德格尔

出版时间

2018-04-30

ISBN

9787100159173

评分

★★★★★
书籍介绍

海德格尔全集第39卷《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系海德格尔1934/35年冬季学期弗莱堡讲课稿。 海德格尔一向推崇诗歌,认为思想和诗歌是技术时代两种通达本真生活的基本方式。思想与诗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切近语言的本质。在对诗歌作品的解读中,荷尔德林毫无疑问占据着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西方思想另一开端中的先行者。当下时代必须首先学会倾听荷尔德林的诗才有可能展开一个新的未来。 海德格尔一生开设过三次解读荷尔德林的课程,本卷作品是第一次解读。同时,本卷也是海德格尔纳粹校长事件后第一次转向诗歌作品。本卷和同时期的《形而上学导论》、《哲学论稿》、《艺术作品的本源》(都已有中译本,前两种由商务出版)具有紧密关联。对于理解海德格尔在政治失败后的思想变化,本卷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分别讨论了诗歌与语言,基本情绪,诗人作为半神,作为存在之核心机制的争执等问题,并且第一次以系列的方式解读了赫拉克利特残篇。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张振华,1982年9月生,上海南汇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访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 译著: [德]特拉夫尼著,《海德格尔导论》(第一译者),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 发表论文: 1,“从古典希腊哲学到早期希腊思想——再论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载于《现代哲学》,2012年第1期。 2,“试论黑格尔《安提戈涅》解释”,载于《同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同时收于《德意志思想评论》第5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

用户评论
诗是最源始的语言,语言开启存在,为民族历史奠基,诗是一个民族的起点。海德格尔在此不过重申了赫尔德关于歌谣和语言所说过的话,但没有赫尔德的直截了当。
读每本MH都时常有图穷匕见的快感 每次向上一指的时候真是明心见性
不怎么喜欢海德格尔的解读:)
比那些涉及到荷尔德林的讲稿和《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看上去要更连贯、专注、绵长,进而,这种连贯其实是文本自身精确严格性的派生表现。什么?一个讲解诗的文本竟是严格的?岂止呢!它恰恰是严格之中最严格的,精确之中最精确的…若你像我一样,被移入了这一自身对话般的文本的(基本情调-)力量之域。 对(非人的)基本情调的严格召唤、冒险塑形,令人几乎嗅见了老海所有作品下的深海之阀、漩涡之眼~~——是的,若你像我一样,不期而至地被移入了那种不属己的、神圣哀恸着的窘迫(-情调),不得不去承受比不幸还更沉重的 幸福…… 你便正置身于它的同调中心。
啊不好意思 因为先看的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和通向语言途中 在看这个有点重复(审美疲劳)了 虽说也有不同之处 leidenschaft啊 已然源起啊 几乎无法揭示啊 诗翻译的也不错 但稍微有点啰嗦了
我爱上海德格尔了,写得太好了。
因为是讲稿所以条理很清晰。海笔下的荷尔德林像是避雷针,即使在晴天也向着高处和尖端聚集着对将来之雷电的期待和准备。已然逝去的雷霆了无踪影,避雷针的持守却在思念中仍对其有所保存。使其能够挺立与接收的大地也在这种挺立与接收中被打开。
荷尔德林
二战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