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久旷大仪的封面

久旷大仪

李若晖

出版时间

2018-04-30

ISBN

978710016026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回到汉代,回到儒学政制的起点,力图揭示中华政制的真实内核。本书以德性政治(politics of virtue)为核心,将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有机结合,融贯研究,尤其注重基于义理与制度合一的视角来反思历史。

李若晖,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暨老子研究中心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哲学史、中国德性政治史研究。出版专著《郭店竹书老子论考》(2004年)《语言文献论衡》(2005年)《春秋战国思想史探微》(2012年)《老子集注彙考》(第一卷,2015年)、《道论九章:新道家的“道德”与“行动”》(2017年),论文集《思想与文献》(2010年),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三十余篇。

目录
汉代儒学的悲哀和成功:读《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后的思考——代序[以色列]尤锐
绪论 儒学与政制
第一章 放逐君主:周礼权力结构解析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君权类型
第二节 模拟血缘与以国造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前三章都是铺垫,四到七章是核心论点所在。 今文经学持守周的双向性伦理,以士礼推及天子,以“天子僭天”制约君权,终不能克服亲亲与尊尊的断崖,造作礼乐,将道德热情和理论认知制度化。古文经学主张超绝的天子之礼,何休删“天子僭天”,确立“君天同尊”,支持了单向性伦理。 对我的一个启发在于从今古文之争看汉宣帝“霸王道杂之”,我本打算由汉宣帝切入王充的“德”与“力”,这样看还是绕不过今古文之争。 写作有点缺憾。材料多,涉及端绪多,每节和每段缺乏引导性语句,让人迷失在材料里,可能作者自己觉得把一段材料往那儿一放有种意味深长的感觉(“你自己品”)。像“亲亲”“尊尊”的关系,其实阎步克已经谈得比较清晰了,当然李的角度略有不同。还有,我真的无法接受学术著作里有那么多感叹号(上次有类似的感觉是🍁师的省略号)。
影射史学。
二刷。算“两汉气象之变”的一家之言,综述前人及梳理概念有力焉。原心定星。
周秦最不缺的就是说法,而作者并未尽析其采撷,说周礼体制是“模拟血缘”下的“入于公”,又说这种“天下乃天下之天下”(吕氏春秋及谷永语)的国家观念表现出来就是治权分割、封建诸侯,那跟柳宗元的“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有什么关系?秦二世更法举了一堆后世例子,“显然是模仿”,又是什么互证?“秦末起义,乃使吾中华重获人之尊严”的遥叹,居然也很尴尬。借今文礼学“由士礼而推致的天子礼”批判某种单向性伦理,但是把士和天子替换为亲亲-尊尊,是幻觉啊,又说刘歆郑玄转向周公是经学通往律学,似亦不详。有趣的是说“守法者”(臣也)不是遵守(法于法者,民也)而是守卫,“秦始皇不立皇后正如宋杀其大夫之不名,立谁对他都是自贱身份”,“博而寡要的寡不是少而就是无,而只能形式上从于矩”,“取消朋友一伦,就是取消了伦常中道德的融贯性”
对于秦政的批评极为肤浅,拙劣的行文逻辑与气势恢宏的目录构成了奇异的对比。为什么这样一本应该归为抒情散文的著作得到任剑涛接受?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不知道为什么书评发不出来,主旨4星,行文表达扣一星
内容不错,部分提法也比较有力,就是不知道怎么又唱起了“批判秦制”的老调,令人迷惑…
很有启发。
有胆有识,有见有解。总会有某方面不尽如人意,但无伤大雅。缺点是太零碎,体系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