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屠猫狂欢的封面

屠猫狂欢

[美] 罗伯特·达恩顿

出版时间

2018-08-31

ISBN

9787100162975

评分

★★★★★
书籍介绍

罗伯特·达恩顿(1939—?),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屠猫狂欢:法国文化史钩沉》是其代表作。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工人虐待并屠杀了工厂周围所有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本书详尽解释了这一诡异的事件,由此展开对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思考方式的分析,并通过解读众多童话故事、警察档案等,揭露了一个文化的万花筒,深入浅出地勾勒出法国文化史的特征。全书娓娓而谈,充满异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文化史学流派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罗伯特·达恩顿,欧洲文化史专家,1939年出生于纽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包括美国的麦克阿瑟奖奖金、美国的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奇奖提名。本书为他赢得1979年美国历史学会的Leo Gershoy奖。

目录
中译序
谢辞
修订版序
导言
第一章 农夫说故事:鹅妈妈的意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时隔十几年后,终于读完了这本经典之作,几乎错过。之前那本应该是新星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开本和排版都透着一股招人嫌弃的气息,随手翻了翻就扔在书架上,后被友人拿走。六篇文章虽然不是章节关系,但彼此声气相通,扣之如鸣佩环。这是我心目中写心态史的上乘之作,译笔亦佳。“好的历史学家就像传说中的食人魔。在什么地方闻到人体的气味,他就知道在那个地方他会找到他的猎物。”
三年前看的是另一个版本,书名译作《屠猫记》。今天发现18年商务印书馆版,看了序言和结语,没有什么槽点。只是译者在翻译人名时,同一人前后译法不一致,且和学术界通俗译法不一,容易让读者糊涂。如罗杰·夏蒂埃在序言是罗杰·夏特耶,在结语是罗歇·沙尔捷。埃文斯-普里查德在序言是伊凡·普瑞恰,在结语是埃旺-普里沙尔。译者真的是一个人翻译的吗?其他人名只是字不一样,发音还是差不多的,不影响阅读。
达恩顿在18世纪法国旧制度前档案和民间故事挖掘,通过人类学与民俗学眼光营构历史:“最不透光的地方似乎就是穿透异种文化最理想的入口”。对象是通过印刷符号参与思想传播那些人,即文献如何反映其社会环境,后世又如何看待当时人们的心态。 口述即当时农民看待世界的经验,与礼俗社会相差甚远,他们生活脏乱又粗野且生命短暂,通过骗徒主义获得边缘利益而发出拉伯雷式的笑声。以牧羊人、小贩和流动劳工的农村对应资产阶级的城市公民,其社会共同礼制即“等级”。 卢梭、狄德罗等启蒙哲学家的价值判断是颠覆等级,涉及福柯知识与权力关系,分门别类无异于行使权力让知识树祛魅宗教,而“人的历史无非是以他的行动或他的知识为目的”,这样理解通俗仪式,例如猫象征巫术、性欲和暴力,模仿对猫屠杀用意工人对老板同时进行审判、集体强暴和反叛。
很有意思的切入点,选择的史料有趣。
《屠猫记》的修订版,修订版序里面提出了一些解释,“通过系统研究并比较十九世纪民俗学家记录的种种版本,我想应该可以描述表达世界观的口语传统——不是像批评我的某些评论者说的民族精神,而是各地虽有变异但整个民族却共通的文化模式。” 4 “摆脱一些我们现代的世界观,进入活在我们之前两个世纪的寻常人的心态世界。” 7 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相互补充,从档案中重塑社会截面。
译本总体马马虎虎,讲故事蛮顺畅,术语、专名、理论的一些翻译够呛——“人类史学”“人种志”“罗杰·夏特耶”“唱书人”“划分历年”“巴赫汀”“表态语言”等等,还有社会科学层面那些不通的句子。
精神胜利法是世界底层民众的共有法宝?
对于当代史学研究者如何研究文化史担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开头从流传至广的童话着手剖析背后的社会文化,后面几章也都选取不同视角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用六章探讨18世纪的法国人如何理解意义,如何思考。选择了六种很有趣的文本:民间故事、工人自传、市民旅游指南、警探调查报告、哲人的知识树以及读者来信,对文本的解释又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借此展示当时人的生活、工人抗争、阅读、资产阶级、作家身份、知识分类和阅读心态。作者所不满的是那种通过准确计算、史实编纂来解释历史的方法,代之引入人类学的方法,去解释一个更加模糊的充满象征的文化世界,探索的不是当时人做了什么,而是这样的作法为何在当时是有意义的,是好笑的或者可被大家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