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共同体与社会的封面

共同体与社会

[德]斐迪南·滕尼斯

出版时间

2019-02-01

ISBN

9787100168434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共同体与社会》如同标题明确呈现的那样,本书最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卷组成,依次是“关于主要概念的一般规定”(共同体的理论与社会的理论)、“本质意志与抉择意志” 、“自然法的社会学基础” ,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共同体”与“社会”之间对立的意涵:第一卷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刻画了两种人类结合的关系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共同生活秩序;第二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对应上述两种共同生活类型的个体心理事实与原理;第三卷则透过法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解读了两种关系类型背后的规范以及共同生活的法权基础,其中又包含了双重的自然法脉络:第一重是私法层面的“共同体”或“社会”内部的人与人(“人法”)、人与财产(“物权法”)之关系的诸规范;第二重则是公法层面的、作为整体的共同体与社会为了维持自身所形成的法权秩序(“公社”与“国家”)。

目录
第一版前言 1
第二版前言 20
第四版和第五版前言(附第三版前言摘录) 42
第六版和第七版前言 51
第八版前言 62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花了三天时间初读这本大部头。为译者序点个赞,这年头翻译经典著作真是出力不讨好。滕尼斯将其讨论的内容自诩为文化哲学,可却让人品出了东北乱炖的味道,第一卷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五花肉和土豆,第二卷心理学作花椒桂皮,第三卷用法学的大勺翻翻炒炒,盖上锅盖炖十五分钟,淋上香油,老少皆宜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就出锅了。
可以作为社会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具体研究的大背景,在读的时候还是要比较中性化的看待“共同体”与“社会”这对概念。也即不能过分浪漫化“共同体”,也不能过分批判“社会”,而是应该立足于“社会”作为现代世界的现实这一基本前提。
低年级时从不接触古典社会学理论,高年级来补课了!有一说一,滕尼斯要比韦伯好读(也有可能因为读的新版本……)
本身是好书,可惜译者似乎心术不正,提前给点蜡了。你们懂了吧?这就是花千芳为什么叫你们不要学英语的原因
这部经过多次删改的作品中蕴含着滕尼斯对遥远过去牧歌式的古老生活深深的爱恋。但爱恋并不代表他想回到过去,相反滕尼斯看到了古老的、真实的、有机的共同体向现代的、想象的、机械的社会体过渡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更甚地,滕尼斯意识到试图逆转这种趋势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社会体的文化已内化为其自身的文明,推翻它的同时人们精神的土地也就消失了。“大城市与社会状态从根本上说就是群众的腐化和死亡”,但滕尼斯同时也看到了共同体中的人们囿于宗教礼法的拘束和社会体中人们创造性的自由。某种程度上滕尼斯接受了这种共同体向社会的变化,只是在面对为自由与利益迷失方向的现代人时,滕尼斯“希望克服社会体所带来的棘手的问题,但办法并不在于克服社会体本身,而在于增添其解释和存在角度上的确定性。”这份确定性可以在牧歌般的共同体中找到。
它对我而言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标准型
共同体的瓦解和社会的形成,堪称人类结合、组织方式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滕尼斯以“意志学说”为基础,从人的意识和意愿这一“内在视角”来解释共同体与社会的起源和本质,而非将它们仅仅当成外在的历史现象来描述,对他来说,“当历史只意味着收集事实时,它就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无概念的纯粹的历史观点不值得寻求,更为紧要的是“要发现其中的人类生活法则”。共同体式的关系,建立在直接的相互肯定上,是一种真实、有机的结合,对应于本质意志;社会式的关系建立在理性化的相互肯定上,是一种想象的、机械的结合,对应于抉择意志。二者之间的对立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身份与契约,分配与交易,默认一致与协定一致,温情与冷漠,狭窄与广阔,礼俗与法理,依附与独立等等,皆含于其中。最终,算计的、效率更高的世界取代了自生自发、温情的世界。
新版翻译不错
书共三卷,滕尼斯从经济、心理以及法和政治三个维度分析论证了共同体和社会的区分和对立。书中,滕尼斯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将意志分为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卷与卷之间内容跨度较大,导致我在读第二卷的时候一度以为自己在看心理学著作。看完《共同体和社会》,感受很深的是,在科学研究中,对概念的探究极其重要,理解概念以及概念的规范性表达和使用能决定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否。
看过概念相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