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科普兰论音乐的封面

科普兰论音乐

[美] 艾伦·科普兰

出版时间

2020-12-01

ISBN

9787100186070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本书是科普兰三十多年来对音乐、音乐家的一系列深入思考之结晶,是他以作曲家视角写成的音乐评论文集。其中回望了过去时代的音乐风貌,也触及当代音乐的若干面向;探讨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也带着极大热情勾画历史上重要作曲家,亦有对“音乐”本质的探寻和疑问。艾伦•科普兰被奉为“美国作曲家之首”。他同时也是位热情的音乐教育家、评论家,一生写作诸多关于音乐的评论、著作,称自己的文字作品为“当代音乐的推销员”。科普兰盼望它可以给音乐爱好者,以及音乐创作者提供更多历史视角,借这本小书,带领读者从其丰富的音乐过往与反思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

二十世纪西方重要音乐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生前即被认定为“美国最伟大的古典乐作曲家之一”,也被同行奉为“美国作曲家之首”。是当代音乐创新者中的先锋,为美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奠基者。身为推动美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旗手,他毕生都在拓展着音乐探讨的边界,为其注入更宽泛的文化内涵。曾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以作品《阿巴拉契亚之春》获普利策音乐奖。

目录
致谢
前言
作者按
第一部分
一 音乐三讲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第二讲开始,对读者的音乐学识和素养有了很高的阅读门槛。科普兰的文字会让我有种他仍然处在热忱的青壮年阶段的错觉。
有门槛的一本文集,科普兰的演讲稿+随笔+发表在报刊杂志的评论。 最有意义、可读性最强的是开篇的音乐三讲,三篇演讲稿都让我收获颇多。 第二部分抛开内容,文章形式就是论坛、小报常见的大盘点😂而我,对美国音乐界知之甚少…看不懂,飞快跳过了。于是整本书的四分之一就没有了… 这本书不太适合音乐理论薄弱的普通乐迷和读者…
科普兰关于现当代音乐的观念如今已成为古典乐界的共识。庆幸身处美国这片丰富多元的文化土壤,自己有条件每周都在音乐厅里穿梭,听到相当数量的 world premiere 已成寻常事。当然有时候很难在聆听的当下就认可这一切,因为你会有自身业已形成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偏好,而它们都实在是太新了。但实际上随着聆听范围的扩大,人的包容度会变得更高,因为你会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所在,从而明白所谓的“不喜欢”和“不理解”也很可能是出于此。我们常常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喜欢”,但也需要弄明白自己的“不喜欢”。从多重角度上去感受、理解和分析一部作品以及我们现有价值判断的成因——否则事情便远没有结束,对于审美和智识上的提升也只会停滞不前。秉持宽容开放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在音乐之中看到更多创新的图景和艺术深层次的价值。
很爱一、三、四部分
书虽小,知识点不少。科普兰老师的大部分观点还是很精准的,今天来看完全不过时。文章篇幅都不大,但结合20世纪音乐史(特别是前50年),读者可以自行扩展思维,我感觉这本小书最大的阅读乐趣就在于此吧。
没太多启发
来自《添堵的声音》提倡“少看乐评多读书”的、“只说真话不差钱”的富豪乐评人梁源老师推荐阅读的。真正该读的人不是我,是那些不合格的“只说假话乱收钱”的乐评人。 关于音乐评论的书籍少得可怜,这本书是精品中的精品,作者的音乐素养极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也极强,所以他可以把音乐之美付诸于文字,我觉得这是本书最大的魅力。虽然它的门槛很高,我也愿意爬。
无甚价值和建树的评论。科普兰的不得罪人的话语已经被时代掩盖,使得本作品成为有音乐学常识的人无需阅读的集子。对内行人最有价值的是对二十世纪早期美国作曲脉络的梳理。——说到底,科普兰和 Norman Rockwell 不也一样么,被新世界中心主义保护起来的美国艺术家。
去年春天买的书,冬天读了近半,今年夏天才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