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在-是的封面

在-是

李菁

出版时间

2021-01-01

ISBN

9787100187916

评分

★★★★★
书籍介绍

汉语世界第一部系统比较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思想的专著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邀请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开展鲜活深入对话的方式,追问Sein/Being(在-是)本身。本书既是汉语世界第一部系统比较二者思想的专著,也是全世界第一部系统比较二者Sein思想的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邀请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开展鲜活深入对话的方式,追问Sein/Being(在-是)本身。本书既是汉语世界第一部系统比较二者思想的专著,也是全世界第一部系统比较二者Sein思想的专著。本书由上卷《在》暨下卷《是》相互构成。《在》对二者存在思想三元结构(真理-存在-语言)展开细腻重构与比较研究,论证二者以不同“后-存在学的存在之思”(海氏“疏敞地-兴有-道说”暨维氏“诸世界图象-诸生活形式-诸语言游戏”)实现着对于“存在学作为存在学”的深刻超越。《是》不顾或挣脱存在思想三元结构,重新思考Sein。《是》包含对《在》的内在批判,比如有力论证了为何须把Sein译为是。《是》亦较《在》更多葆藏对二者思想本身的内在批判,可谓“告别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之预告或宣言也。

李菁,浙江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长聘体系),博士生导师,曾任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兰州大学哲学系教授。作为独立作者在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Philosophia与《哲学研究》和《世界哲学》等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主要兴趣领域:形而上学、现象学、分析哲学、德国唯心论、比较哲学、汉语哲学、未来哲学、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等。研究志向:惟关注纯粹哲学诸问题本身,无问西东,不问古今。

目录
在 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 (上卷)
1. 导论 •••••••••••••••••••• 5
1. 1 题解 •••••••••••••••• 5
1. 2 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比较研究述评 ••••••••••• 8
1. 21 国外 ••••••••••••••••••• 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懂再评分吧
直探本原,无问中西,此学之大也
本来战战兢兢捧着觉得是很有分量的严肃著作,直到看到里面出现接连《星际穿越》、《圣斗士星矢》、梁静茹、周华健等……行文中对“—”“!”等标点符号的滥用真是影响阅读体验,不过思考还是很见功力,题材也新进
李老师的大作,非常推荐诸位书友阅读。在下限于对符号学尚无了解、于维氏思想只知皮毛,不敢说能对书中的创新之处有完全的把握,但能知道这是部有“大气象”的作品。书中的“海德格尔虫洞”对“开端之思”的解法尤其有意思,对在下启发很大。
前半部很严谨 后半部用词源学和集合论的手段来研究哲学不免不伦不类 瑕不掩瑜 是本非常出色的著作 现象(学)的终极目标是扬弃一切现象 分析哲学的终极目的是抛弃所有的命题和事实 两者有着十分一致的后形而上学目的(没什么哲学功底 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充斥着各种若汁的宏大词汇的答辩书,一个本来极有价值的讨论议题就这样在作者史一样的神棍念经中变得毫无价值,维特根斯坦但凡打赢复活赛看到这本书估计就拿起火棍往作者猪一般的大脑砸去,然后他会失望地发现那个大脑被砸开后空空如也,只有神庙里灰炉剩下的灰充斥着血管。
没有一定的思辨功力是读不懂也没资格评价的
先秦儒家小共同体的刘式飞舞的师生们差不多该屠屠了 最后一章阅读体验和那个什么性别加速主义黑皮书一样糟糕
因为要将海德格尔跟维特根斯坦比较,以至于忽视了海的转向问题,作为真理之无基深渊的基础问题。存在论差异的定位与时机化问题。还有“无”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虽然一再强调后—是学之思,用的全都是海哥的词,但语言的节奏和聚拢的方式却是形而上学的,以至于能感觉到又把ereigins和另一开端表象成唯一的东西了。而且为了能比较,强行用某种图式来形式化他们思想穿越的各种路径,问题的提法和受制于事情本身的压力而进行的回撤和突进。最后就做成了几幅图,虽说为了方便理解.......但只是一种知识学,完全从里面看不到事情本身的律动。对维特根斯坦不了解,保持沉默。可以说作者的主导视向就是为了把两者放到她所理解的现象学视野下摆在一起来比较,罗列出异同。而根本不是把自己敞开为通道,让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自由地来对话。
处理的问题非常多!非常多!很多中译概念自成一体,与国内通行或主流译法不一,但概念引导思维,自成一体的概念背后,是自成一体的思路。力荐的理由一条即可:既是汉语世界第一本系统比较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之专著,亦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比较二者哲学思想之专著。期待,第三本易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