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走出天下秩序的封面

走出天下秩序

萧功秦

出版时间

2021-12-31

ISBN

978710019905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聚焦从清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百年历史,并提出一些不同于传统主流观点的看法,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全新的阐述。本书中20篇文章以不同的篇幅,或详或略地关注到鸦片战争、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环节,力求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呈示出近代中国百年间的演变脉络与宏观大势。

聚焦历史行动者的思想与其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这一视角考察中国百年史,正是作者诠释历史的独特方式:“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思考问题,比理解这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行动更为重要。”

萧功秦(1946—),湖南衡阳市人。历史学者、政治学者,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应邀在德国、瑞士、法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台湾与香港等地大学与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史等。各类著述约三百万字,十余篇文章被译成英文在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

目录
作者小序 3
从华夏文明到晚清变革
走出天下秩序 3
从千年史看百年史 31
戊戌变法与中国早期政治激进主义 7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只有一东西别人无法剥夺,那就是你对知识的热爱,对世界的由衷的好奇心”
读完之后很有启发。新政治史研究方法,康梁变法的全变策略的低能,对于严复政治思想的评价,经验主义的渐近改良,还有最后回复读者的信中关于传统文化作用的评价。观点新颖,文笔老练,大受启发。个人觉得对于清朝灭亡的原因的解释方面存在欠缺。
建构理性有许多“程序漏洞”,容易被浪漫主义乘虚而入,可能被人的信仰、感情、浪漫心态这些非理性因素无形中支配。脱离人类集体经验的建构理性,往往最容易与人心中的浪漫主义结缘。 由于观念具有独立性,具有与经验事实脱节的可能性。这就可能使抽象的观念,变成一种高于经验的事物,成为一种美丽的符号,使人们无限崇拜,对不崇拜它的人不宽容。 观念与理性一样,容易把问题简单化,理性,就是抽象,这就容易把一种具有无数属性的事物简单化为一个名词或口号,这种简单化对于表述一个事物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当我们把这种简单化的概念用来表述复杂的事物时,我们就会忽视了事物的丰富性与多面性,这种改造就会是非常危险的。 道德理性重塑世界时,榜样在过去趋向于复古;榜样在未来趋向于激进反对传统。
近代中国真是最复杂的学术场域了,政治与历史、主义与革命、古今中西互相交织,解读它需要所有人文学科一起使劲。如果功力不深,研究就会看着面广,但不深入;研究者反而被自己臆想的解释所主导了。就此而言,这本论文集算是做的不错了。作者有一个很明确的叙事:后发国家的改革应该趁旧有权威没有丧失之前,由一个有手腕的政治家团结既得利益集团逐步实现——一晚清没有做到,戊戌变法犯了几乎所有大忌。之后的中国在屈辱感下,寄希望于各种浪漫的“主义”寻求一种“飞升”,改革成了革命。作者对严复的解读同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社会的变革不可能脱离其原有的风俗习惯,白日飞升,而是应该采取有方向的经验主义。这也给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方向,应该注重思想与社会的互动,而非理论本身。近代中国的理论引进基本都是误读,但恰恰突显了这种互动。
在西方,宪法原生的含义是把国家与政府的权力限定在一定的边界之外,以此来保障社会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浪漫主义:首先,它指的是一种潜含在人类精神深处的特殊心态倾向,它崇尚主体自发的冲动,特定的个人感受,以及人再冲决时速生活中的规范。真的很好,虽然最后一点有拍马屁嫌疑,但我觉得自己那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终于能调整过来了,在逻辑上理解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实质性原因,可能我们这一代,包括未来的很多代人,都是最终大同社会的炮灰。
同质文明与异质体文明,以“分”为原则的大一统文化与以鼓励多元个体的竞争为基础的契约文化,砖墙体与生命体,极致性文化与工具性文化,危机论与条件论,激进与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