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的封面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侯旭东

出版时间

2022-02-01

ISBN

9787100204637

评分

★★★★★
书籍介绍

独特视角展现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探索中古时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北朝社会生活史著作。作者着眼于北朝时期的基层社会,利用多种史料进行多视角的考察,对北朝乡村社会进行了细致和全面的研究,其研究路径和成果具有多方面的学术创新意义。增加的两个附录,反映了作者对相关问题新的研究与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利用传世文献与佛教造像记、碑铭墓志、竹简等,在国家制度的背景下,对北朝时期乡村社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涉及“村落”的性质、时空分布状况、“宗族”的含义、“三长”的地位、乡里与村民空间认同、“市”的多重意义、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朝廷视野中的“民众”,等等,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丰富的北朝基层社会图景。增补的《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一文揭示了在乡里编制之外汉代聚落带有自名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地方社会》 则对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情况做了综合性的概括。

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1986-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96-2008年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8年5月转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与出土文书简牍,近年主要关注古代国家的形态与运行机制。出版《什么是日常统治史》(2020)、《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2018)、《近观中古史》(2015)、《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2005)与《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佛陀相佑》,1998/2015/2018)、论文七十余篇,译著数部。

目录
从田园诗到历史
北朝的村落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空间认同
北朝“三长”制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空间认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昨晚读到一半时本想给四星的,当时觉得一些人类学概念的使用有些生硬且阐释并未尽兴。读到后面,这种“把不同的画面综合起来 ,勾勒一幅全景图”实在是令人叹服。除集中用造像记外,大量零碎史料的交织,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此书还可改名为《驳六朝豪族共同体说》
本书聚焦四个问题:1、还原村民日常生活空间的二重性,即“村”这个自然聚落所展现的村民生活中自在自为的一面和“里”作为朝廷的基层行政体系所代表的朝廷统治。2、揭示村民的村外活动及其与官僚体系的往来。在村民眼中,国家是由皇帝、牧守令长等州郡县官吏和百姓自身所构成。3、比照村民生活世界与朝廷对帝国的理解,揭示帝国构造,分析维系帝国运行的交换机制。重点讨论百姓与朝廷之间持续存在的“不对等交换”机制对维系帝国统治结构的重要作用。4、分析官爵名号在村民世界与帝国再造中的作用,探讨统治结构如何延续。具体看,朝廷与官府对官爵名号的垄断使之成为稀缺资源,在这个不对等的交换体系中,民众所追求的名号成为维持并再造帝国结构的重要纽带。尽管近代中国的乡村经历了一场场日益激进的革命,但依旧能够看出种种高度稳定的观念。
最喜欢的倒是〈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一篇,谈汉代人少有后人所谓之「宗族」观念、重视母系与外家、对父系血缘祖先之意识乃系晚出。其余几篇,读起来感觉也很不错。
切入点蛮新。喜欢论“市”和造像记二章,可作对思想史的补遗。
自古以来,农村的模式其实没那么大变化
本书以北朝“村民”为研究对象,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其涉及的村外世界,运用史料方面既有传世史籍,又有墓志碑刻造像记乃至敦煌文书,使得村民的生活更加立体地真切地描绘出来。日常生活不仅包括他们生活起居的空间环境,更有包含着他们的期盼与想象的内心世界、观念体系,同时也要展示出他们处于作为更宏大的整体世界的一部分的整个体系。作者的问题意识一如既往地强烈与新奇,也提醒着我们要注意研究视角的切换,关注到古今立场的不同,群体上下内外的不同关切与表达、书写都会呈现出当时日常生活世界的一面,而非全部。世界是复杂的,远非一种面相一种声音就可以呈现真实,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关怀追寻那个有着多种声音的众声喧哗的世界,就已经是一种突破了。
论市的那篇让我耳目一新,了解到了日常统治史的魅力
读这书不如读二十四史了
“村民”于王朝叙事中往往是失声的、面谱化的“编民”。近代新史学以降,“无人化”叙史受到质疑与挑战,对社会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执拗低音”的关注日益兴起。近些时日所看北朝村民、四保礼生、北魏王钟儿等皆是其代表。母族关系与父系意识、官爵与国家认同等多引人思考发挥,其问题意识的史学研究导向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