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荒野之声的封面

荒野之声

[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出版时间

2023-01-31

ISBN

9787100218351

评分

★★★★★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声音的自然文学力作

从《看不见的森林》到《树木之歌》再到《荒野之声》,哈斯凯尔将视野从个体拓展到生境,进而触探维系生境的纽带——声音。充满我们这个星球的歌声、音乐和言语是演化创造的奇迹,是大自然的生态之歌,让我们得以窥见生物多样性、自然的创造力和审美的发生。

一堂关于聆听的自然课

从细胞纤毛的振动,到动物的鸣叫,从旧石器时代洞穴中的猛犸象牙长笛,到现代音乐厅中的小提琴和耳机里的电子音乐,我们认识到人类的音乐和语言同样是属于生态和演化范畴的故事,并深刻理解音乐与聆听形式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场关于大自然乐章的剖析

寂静不是周遭的底色。雷雨云、海上风暴、地震和火山都在歌唱、呻吟,用低至0.1赫兹的声波呼号。这些低频声波都远非人耳所能察觉。它们传播到数百公里外,展示着海洋、天空和地球的动态。但是我们听不见,所以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声音世界里,茫然不知是什么搅起了地平线上的波浪。

一次对社会不平等和割裂的声音解读

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文化,用声音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对待声音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声音隐喻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差异。同样,公平问题也不容忽视。纽约市 75% 的公交汽车站分布在有色人种社区,那些噪声大、排放颗粒污染物的老旧柴油公交车却因财政拨款不足而无法更新换代,但纽约州却把用于公共交通建设的大量资金,来救助陷入困境的滑雪胜地。因此,低收入地区公交车的轰鸣,部分源于少数乡野度假者(多数是白人)在雪场度过的快乐时光。

一声对声音遗产在消退与破碎的呐喊

人类是破坏者,我们正在压制或扼杀地球上许多鲜活的声音。受威胁的森林的死亡一般的静寂让人毛骨悚然,充满噪音的海洋让鲸豚类无处遁逃,喧闹的城市街道让心灵无处可依。让人类重新侧耳倾听世界,也许是直面未来变革,减少动荡和危机的重要指南。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歌声、音乐和言语的星球上。 作者哈斯凯尔探讨了这些奇迹是如何产生的。在闪烁着昆虫声音之光的热带雨林和随着青蛙叫声而脉动的沼泽中,我们知道了演化的创造力。从落基山脉和巴黎街头的鸟类中,我们懂得了动物如何学习鸣叫并适应新环境。在海浪之下,我们了解了人类与鼓虾、蟾鱼和鲸鱼等不同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在不同大陆动物惊人差异的声音中,我们体验了板块构造的遗产,动物群体及其在世界各地迁徙扩张的深远历史,以及审美演化产生的怪癖。

从动物歌声的起源开始,穿越在地球历史的全部轨迹中,哈斯凯尔阐明并为我们这个世界各种声音的出现而欢呼。通过旧石器时代洞穴中的猛犸象牙长笛、现代音乐厅中的小提琴和耳机里的电子音乐,我们认识到人类的音乐和语言同样是属于生态和演化范畴的故事。然而,人类亦是破坏者,我们正在压制或扼杀地球上许多鲜活的声音。哈斯凯尔带我们进入受威胁的森林、充满噪音的海洋和喧闹的城市街道,并表明声音危机不仅仅是感官装饰的损失。声音实际上是一种创生的力量,消除声音多样性会降低世界的创造性、公正性和美丽性;因此,对声音的美丽和破碎的欣赏是当今变革和不平等的动荡和危机的重要指南。 狂野和破碎的声音是一份邀请,让我们学会聆听、充满好奇、找到归属感并行动起来。

译者推荐:

跟《看不见的森林》对照,这一次,作者参与了为期几年的项目调查,纪录不同区域动物声音的丰富度。这使他注意到不同环境对声音的塑造,进而去探究宇宙间声音的形成和演化、古人类的音乐,以及现代前沿音乐与聆听形式之间相互推进的关系。

从山林到平原再到河谷,从美国到澳大利亚再到以色列、日本、加里曼丹岛,乃至美国本土贫民区与富人区的休闲绿地,哈斯凯尔再次用他敏锐的观察和感悟力,为读者呈现了全球范围内一片斑斑驳驳的声音图景——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个平行的感官空间,如果不去倾听“异类”的声音,那些空间将会消失,我们的感官世界将日益枯竭、贫乏。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David George Haskell),美国南方大学教授以及古根海姆研究员(Guggenheim Fellow),致力于生物及环境方面的研究。2017 年他的《树木之歌》获得了约翰·巴勒斯杰出自然写作奖。2012 年他的《看不见的森林》入围普利策奖,并获得201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最佳图书奖、美国户外图书奖。

目录
序 言 ......... 1
第一部分:起源
原始的声音,听觉的古老根源 ......... 7
统一性和多样性 ......... 12
感官的交易和偏差 ......... 2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初看觉得不如《看不见的森林》。然而听惯了熟悉的老歌,再听曲风不一样的新歌,往往需要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到曲中真意和弦外之音。
声音在不同物种的耳朵里有不同的意义,就像人类的眼睛和猫狗眼中的世界也有差异。声音真的存在吗?也许声音只有一种形式,用不同的接收器便成了不同的相。
相比《看不见的森林》这次的维度延伸得也很大,信息量密集,有时让人透不过气来。喜欢作者对史前人类乐器的探索实践部分,人类变成了切实讨论的对象,我想这就是博物带来的魅力吧,人和万物的连结是永恒的话题。从声音维度解读海洋、森林和人类社会,能把对声音的理解和社会阶层的割裂联系起来,这一点也让人惊喜。总之,这本书中,作者对人及其社会的关注多了很多。我想这是因为对于自然的所面临的危机,他迫切地希望我们有切实的行动或参与。行动起来,对于这片难得的自然,只有去认识她,才会理解并珍视她。
静下心来,倾听自然的声音,声音的多样性真是我们这个星球的奇迹!
“声音源于呼吸,消失于刹那,却可能比石头还古老”,阅读一本讲声音的书,而所有的声音都全凭文字来想象,并不是一件愉悦的事,这也提醒我们,如果还想听到丰富的大自然声音,应该做些什么。
读过三遍英文版,翻译成《声音狂野而破碎》会更有“听感”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