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1948年谈话录 儿童与他人的关系的封面

1948年谈话录 儿童与他人的关系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出版时间

2023-03-31

ISBN

978710021992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梅洛-庞蒂于1948年接受电台采访的七篇谈话录,另一部分是梅洛-庞蒂于1949年到1952年间在索邦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课程的笔记记录。

第一部分的访谈可以被视作梅洛—庞蒂早期哲学思想的简要概括。梅洛-庞蒂在这里向公众清楚易懂地解释了他的哲学思想。他强调,科学研究的是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客观本质世界,而现代思想和艺术提醒我们关注与观察者主体相关的世界,即借助感官所知觉到的世界,同时他指出如何通过身体性揭示被知觉世界并接受其未完成性和含混性。

在第二部分的课程笔记中,梅洛-庞蒂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儿童关于他人的知觉问题,希望在成熟的人类理智活动之下、即在认知主体与被认知对象的关系层面之下,探讨儿童对经验进行组织的原初活动,尤其是这种活动如何受到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即情感性的影响。

梅洛-庞蒂,法国著名哲学家,与萨特同为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运动的重要人物,著有《知觉现象学》、《行为的结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哲学赞词》等重要著作。

郑天喆,哲学博士,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

目录
1948年谈话录
第一章 被知觉世界与科学世界
第二章 探索被知觉世界:空间
第三章 探索被知觉世界:感觉事物
第四章 探索被知觉世界:动物性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意思 翻译有些地方很奇怪,不知道是译者原因还是这个课程讲稿本身的问题,但不影响整体理解。 译后记就完全是对原文的简单概括,而且一上来就误解了原文,这个不太能接受(不过完全可以不看)
处理他人问题的时,梅洛庞蒂某种程度上跳脱出了胡塞尔在主体间性问题中所预设的主体间“相似性”,而转而关注他人行为本身,是我看(触)到了他人的行为,他人于我而言才是作为Andere的存在,在解决主体间性问题上,避免主体的优先性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上能真正做到的并不多。我们当然可以说胡塞尔的主体间性就已经没有意向主体优先,因为主体间的生成关系并不预设任何一极的存有,我们也可以说梅洛庞题真正解决了主体间的优先性问题,身体作为世界的可能性条件以及作为世界可能性的chair之间的同质关系使得他人也好自我也好都是彼此身体的延伸,是含混、是相互交织的,所以不存在谁具有优先性。但真的是这样么?
儿童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一开始会发觉自己的分裂,然后再理解镜中自己的分裂并不是自己,而是他者。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外交关系,是一种“时间过久”而无法完成弥补的东西。就如同萨特所说的那样,我们会成为周围的环境那样地狱般的翻转循环,反合目的性,着了魔的物。这大概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在“兄弟姐妹”般的超越里在未来不定的地方预先设定了过去未完成的罪过,哪怕只是将历史偶然性重新把握或者继续恐惧,至少我们选择了自杀却继续保留了不可燃火种。这大概就是Winter/Bliss
试图通过儿童-成人身体和心灵相通来把哲学、心理乃至后现代的社会关系揉捏在一起。这里讲到的儿童成人关系其实和之前的不可见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梅洛庞蒂文集各处都有儿童的身影,所以看这一卷不够系统,本书后面概括的也有点问题。愈发觉得有点把childhood当做作证他思想的工具的意思呢。无论如何吧,敬畏童年,从实践上,从存在上。
心灵的理性和一致不是在我们背后的,而是在我们面前被推定的,我们既无法确定地达到。也无法放弃;最初的共情建立在对自己的无知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他人知觉上,而成人的共情发生在“他者与“他者之间,并不意味着取消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差异。
翻译尚可,暂只读了谈话录。后一文本属于《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第五章,等之后一起读。重要收获是MP的艺术理论仍然是格式塔的,艺术始终与知觉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