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平城到洛阳的封面

从平城到洛阳

逯耀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6-08-31

ISBN

9787101051834

评分

★★★★★
书籍介绍

讨论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边疆民族与汉民族以长城为基线所发生的冲突与调和,对彼此的历史与文化所形成的激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永嘉风暴中,拓跋氏部族最后进入长城,收拾黄河流域边疆民族破坏的残局,建立起较长期的统治政权,接纳东汉以来渗入长城的其他边疆民族。然后以此为基础,和汉民族作一次彻底的融合而孕育了新的血统与新的文化因子,成为后来隋唐帝国建国的基础。 逯耀东教授以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的首都平城,与孝文帝迁都后的洛阳为基点,讨论与分析拓跋魏进入长城后近一个世纪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文化边际”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见解精辟,体系自成。

本书以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的首都平城及孝文帝迁都后的洛阳为基点,讨论拓跋魏进入长城后近一个世纪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文化边际”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魏晋处于汉唐之间,是一个解构与重组的时代,儒家思想失去其原有的权威地位,经学笼罩下的学术纷纷脱离经学的羁绊而走向独立。

逯耀东(1932—2005)江苏丰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首届博士班,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四十馀年,范围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史学史、现代史学、中国饮食文化史。擅长历史随笔、文化散文的写作,一生勤于著述,笔耕不辍,历年所撰史学论集、散文集二十馀种。

目录
导言
北魏前期的文化与政治形态
崔浩世族政治的理想
《崔氏食经》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崔浩一篇似较前人所说更圆融
啰嗦
以前只知道他写的散文好,真是坐井观天咩……
本来还有些期待,但是从内容到角度都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只能说一般。虽说不喜欢北魏,但是平城时期的北魏确实非常重要,为避免十六国的覆辙和自身开辟新局面做了很多准备,从太武帝到孝文帝确实在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研究北魏的平城时期不可不读李凭的《北魏平城时代》
偏平淡
深受钱穆影响,以文化史入手研究政治史。
不错,历史是不断演化的,个人是历史的奴隶
原本顶好奇者 从"胡风国俗杂相糅乱"到孝文迁洛改姓这一剧变根源动力何在? 而在逯先生老一辈们看来 或是理所应当"不成问题之问题" 当以拓拔为核心之氏族部落联盟流变至元宏为首年轻世袭代北贵族集团 心慕汉家教化就是自然而然 所谓"悲平城头冻死雀 何不飞去生处乐" 汉化属于历史进步之绝对正确 既如是 视门第为秩序与否之崔浩辈 乃是奋勇先驱了. 此外二点有趣: 平城整齐计划之"坊里"者 实是受宗主都护迁移到京畿之"徙民" 分工划坊定居影响 一脉迁都洛阳 直至隋唐长安; 淮泗之地自六朝始已为边荒 北称瓯脱 南呼斥候之郊 皆虚之. 二点遗憾: 元宏小集团外 文明太后于拓拔家汉化历程中之重要作用; 拓拔氏与汉家士族联姻背后 门第族裔龃龉仍在 其后六镇发难 乃至关陇与山东间数世纪争斗溯源 概皆由此
得到听书 1.北魏前期统治者对汉化持谨慎态度,一是因为畜牧在经济中比重仍很大,二是为了平衡鲜卑和汉人的政治斗争。 2.孝文帝因为当时的政治局势需要,和个人文化理想,推动激进的全面汉化。 3.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没有处理好游牧和农耕二元制帝国的内部关系,加速了北魏王朝的崩溃。
彻底的汉化策略是孝文帝主动发起的,或言自觉发起的,迥异于先期的把汉化作为手段而不是对汉化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汉人知识分子只是利用而不是推心置腹。这就使得易姓迁都、均田改官等去夷即华的做法显得尤为激进,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间接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但是,纵使北魏因孝文帝改革带来剧烈的矛盾分裂为东西二魏,继承汉化理念的西魏演化出的北周杨坚还是一统天下,结束了数百年纷乱局势,最终实现了孝文帝经营宇宙、华夏为一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