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张季鸾与《大公报》的封面

张季鸾与《大公报》

王润泽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09-01

ISBN

9787101057119

评分

★★★★★
书籍介绍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各路才俊各逞其才的时代,伴随着皇权的禁锢、军阀的专横、敌寇的入侵,一批批报人从逆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精神,坚守着争取民主自由、变革社会的报业传统,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黄钟大吕般的绝响。

民国时期“舆论重镇”《大公报》灵魂人物是张季鸾,他坚持“四不”办报宗旨,他的追求与悲怆、奋斗与激昂仍感召着后人。张季鸾们的背影已经渐行渐远,我们有必要拂拭去漫长岁月层积的尘埃,再次走近张季鸾和他主持的报纸,为读者讲述一个人、一份报和一个时代荣辱与共的风雨历程。

目录
引言:民国十五年(1926)
军事政治环境:风云际会、五味杂陈
舆论环境:渐松渐紧
报人之死:邵飘萍、林白水
《大公报》:归去来兮之重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在京遇害。是年9月,由张季鸾和胡政之主持的《大公报》在津复刊。新闻人之精魂,生生不息。
张季鸾在《大公报》(1926年9月1日)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宣布其办报宗旨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四不”方针,表明他们主张言论独立、不依靠任何财阀、任何政党的独立办报主张。
為報慶,寫老報人,讀了這麼多書,容易嗎我?
文献综述式,有点散乱。精英主义总也是强过反智的,有几处读得想落泪,新闻人曾经可以这样,如果曾在地面上生活,未曾听闻后来只能用鳃呼吸。
沒有腳註和尾註。
补标,读过的第一本新闻史专著,也是缘
文字简练,好读,支持王老师!
历史细节比较多,来龙去脉清楚,不过有些平铺直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