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的封面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

金启孮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08-31

ISBN

978710106856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由《北京郊区的满族》、《京旗的满族》和《府邸世家的满族》三部分组成。《北京郊区的满族》,记录的主要是满族下层人民生活、习惯、思想、感情;《京旗的满族》,记述了1949年以前作者亲自调查的北京城区满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姓氏、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特征,为了解1949年以前北京城区的满族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府邸世家的满族》,对各王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一起走向没落的社会背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是研究清史和满族史弥足珍贵的历史记载。可以说本书是一部二十世纪京郊、京旗、府邸世家满族的变迁史。

前言

北京满族概说

北京郊区的满族

一 营房中的满族

二 散居的满族

三 园寝附近的满族

京旗的满族

一 京旗的含义和北京八旗辖地的划分

二 以军事组织划分城市住区不始于清

三 满族的性格和思想

四 满族的宗教信仰

五 满族信仰中的萨满教遗俗

六 哈喇(hala)和冠姓

七 语音和语调

八 口头文学

九 满族和京剧

十 满族和曲艺

十一 八旗内外的民族关系

十二 转换时期八旗的处境

十三 群众团体和请愿运动

府邸世家的满族

引言

一 清代封爵制度和府邸世家

二 府邸世家的所在

三 满蒙汉王府世家之间的关系

四 府邸世家的礼节

五 府邸世家的称谓

六 府邸世家的福晋、夫人

七 府邸世家的侧福晋、侧夫人、姨太太、姨奶奶、侍妾、姑娘

八 府邸世家的阿哥、哥儿

九 府邸世家的格格和姑娘

十 府邸世家的婚姻

十一 府邸的府官

十二 府邸的太监

十三 府邸世家的包衣、苏拉、仆人、小子

十四 府邸世家的陪房、嬷嬷、仆妇、丫鬟

十五 清代王府的文化和文学

十六 府邸世家的宗教信仰

十七 府邸世家的娱乐

十八 府邸世家与盗贼

十九 府邸世家生活尚俭

二十 辛亥后府邸世家的破败

出版后记

金启孮(1918~2004年)先生,满族,原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满族研究》杂志主编,国内外著名女真文、满学、清史专家。先生姓爱新觉罗氏,名启孮,字麓漴,为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父金光平(恒煦)为女真文和满文的著名学者。

金启孮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学者,治学严谨,根柢深厚,尤精于女真学、满学和蒙古学,在学术界自成一家。少年时秉承家学,潜心于女真文、满洲史之研究,及长在女真文、满学、蒙古学方面卓然成家。先生一生为女真学、满学、清史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阿尔泰学会名誉会长,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代表作有:《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女真文辞典》、《满族的历史与生活》、《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爱新觉罗氏三代阿尔泰学论集》、《沈水集》、《漠南集》、《梅园集》、《清代蒙古史札记》、《中国摔跤史》等。

目录
前言
北京满族概说
北京郊区的满族
一 营房中的满族
二 散居的满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视野狭隘立场偏颇也没什么方法,就是凭出身和经历说自己的耳闻目睹,而且光讲古也就算了,有些论点论证真心是没眼看。。。完全不讲理了都。自己这么写出来又印出来真的不汗么。查了下还是抗战期间留学日本的科班高材生越发惊诧,回头要看看女真研究的那几本是不是也这么个路数。不过抛开论证单看史料的话,信息量还是很大的,讲京郊旗人生活习俗比如方言、饮食、家庭关系、红楼梦中“北俗”描写的部分尤其有意思。写辛亥鼎革之际旗人遭遇时反映的一些情绪和观点也能看出历史的一个侧面,是故即使偏颇也有其价值。PS 京郊旗人部分某个汉族官员那段“都聪明不乱等什么”的政治不正确言论现在颇有同感哈哈哈。PSS 看完书里某段去查了下第一批满族自治县的成立时间,实在忍不住骂一句某些大人物真是作的一手好死。后人特么还不知要擦多少年的屁股
里面掌故不少,可以和民国笔记一起读,且一涉世家生活就在吐槽红学家,说难听点,就清史方面而言,红学家拉出一个毙一个,没一个冤的;对照《听雨从谈》,这里夸大了以不学无术为荣的方面,甚至这想法远胜关外,无怪东北旗人革命之前自立,京城旗人只能演演我这一辈子
金君是书法家永琪直系后人,疑即西林太清春日后以旁枝袭爵孙子的一系。曾祖母与北洋政要妻妾交结,如王克敏娶名妓小阿凤后,其他下台的姨太太们情况。印证各书,颇能丰富旧事细节。写得生活化,读起来愉悦。旧王孙阅历,确有可取之处。
十年后重读此书。仍不失感动与收获。启孮青年时代受过严谨的东洋史学派的学术训练。这本书娓娓道来,却显示出背后强大的学术背景。异常严谨而条分缕析。既是一本回忆录,也是可被视为一本北京满族社会的民族志——更为可贵的,是记录下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与金受申、罗信耀、芙萍、老舍一道,为历史存照。
一个生在辛亥后,长在民国里,活在新中国,逝在新世纪的满族人,竟然有这么重的遗老心态。本书有两点值得研究,一是书中描写的辛亥后旗人的生活状态,二就是通过这本书折射出的当代满族人的民族心态。
1.作者对旗人的辩护&赞扬有些过头了 2.作者也说了,是基于社会上一边倒的黑化旗人的基础上想替旗人说话,然鹅作者有些过度美化了 3.也有可能机遇作者作为贵族旗人,视角有些偏颇,故过度美化 4.然,瑕不掩瑜,本书记录大量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意义不同,很有价值
个人观点非常多。
怎么了,满族就不能做体力劳工了?满族就不能穷困潦倒了?满族的大学者,语言文字中就透出如此局限,国不亡就怪了怪了。
个人经历回忆色彩比较浓,不少乡村野老闲谈,珠玉良莠都有。旗营亲戚们的日常和房山墓地萨满都生动有意思
作者因经历丰富,而且从小好奇心旺盛,所以他描述的生活细节特别生动详实,但因为他太想为自己的民族正名,所以有些论述就非常生硬牵强了,这本书偏学术著作一点,水平一般,如果他写一本自传,我觉得应该会十分优秀。他在书中提到因为当时的历史环境,各种文字对满族妖魔化,然后我就想到,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末和民初的老照片多是外国记者拍摄的,那么我们熟悉的那种萎靡呆滞的人物形象会不会也是被偏见所选择的呢?因为这本书里照片中那些人物与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就没有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