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烽火与流星的封面

烽火与流星

田晓菲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0-01-01

ISBN

978710107126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重新评估和挑战对这一时代文化史以及文学史的现行主流观点,并探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对梁朝的忽视与贬低。在这一意义上,作者希望本书对于梁朝的讨论,不仅会加深我们对于中国中古时代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反思现当代中国国学研究乃至海外汉学研究中的“文化政治”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取向。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梁武帝的统治
登基之前的岁月
想象的族谱
梁朝的政治文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嗯,“好到可以让很多人闭嘴的一本书……” 可是读着真叫人绝望。“大朵大朵的火焰慢慢落下,好像深山中无风时的雪花。”
有关南朝诗学的文化史。有些诗作真是读来惊人。“浮云出东岭,落日下西江。促阴横隐壁,长晖斜度窗。乱霞圆绿水,细叶影飞缸”。几句之间,光影从浮云落日转入幽暗。暮色里,霞“圆”池水,影转枝头缸灯。那意境,模糊,空彻,尤其是光影在空间和时间里的转移,让人读来惊叹。
写庾信,只挑几首小诗,没有哀江南赋也没有演连珠。写文心雕龙这么一部大书,也只是简单论及所谓的复古倾向。如果真看了这么多文献,应该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吧。
烽火与流星照亮了故都深沉的夜色。这一次回望故国都城便是永恒的诀别。田晓菲对庾信和萧纲用情最深。庾信的家国之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亡国之悲,背后更是对一个落幕华丽锦绣风流的时代的怀念与留恋。对庾信而言,江南是过去,也是历史,南北文化的构建也在南北朝形成,后世不可能目睹那往昔的繁华盛世,只能在笔下在想象中构建江南。
果然研究文学的生产传播过程比欣赏文学本身要有意思多了,所以作者分析诗歌微言大义的部分我都是一目十行,扫一眼就完事。
通勤时间读完
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个人觉得比较有趣的部分:第四章解读徐陵《玉台新咏序》;第五章咏烛;第八章分道扬镳。由于是南方人,所以在这个阶段形成南/北=文化/自然的文化建构对我来说也很有意思。材料解读非常细致,提供了另一种解读萧梁王朝的视角。文学无非是人类用来抵御卡尔维诺所谓“人世之沉重、惰性和混浊”的一系列努力,如此而已。冬春枯水时节,庾信逃离江南,侯景的铁蹄越过秦淮河。太清三年,战火将城邦付之一炬。江水起起落落,城邦被攻破又被夺回。江水从断桥下慢慢涌起,一千五百年后,诗句中仍留续着那场燃烧的痕迹。
清绮之作,文过其意。
8分,对于这个存在感不高,只以崇佛闻名的朝代以全方位,尤其文学方面的一个大致理解,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梁朝。文笔真心不错,怪不得当年年纪轻轻就能上语文教科书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当年就对这首词情有独钟。的确,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颇能看出不少独到。“无己”让萧纲描摹万物有“万念”,让庾信回顾萧瑟平生,让唐人再融合再创新,让五代两宋发现这“暗逐”的繁华……“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古人常以天象观时局悟人生。流星坠落,往往标志着不祥,或许是竞逐的繁华,或许是明夷的佳人。尽管处处烽火能将黑夜照得如霞光明亮,可那终究已是“落霞”,周围早已是无尽的黑夜,只剩破旧立新才能解决士庶门第的沉疴、赋税兵制的积弊。烽火过处,昔日康健与繁华的气象随着南来北往的文士们寥落的身影散尽,宫殿庙宇、玄圃典籍都会不再,留下的只剩天边的“台上月”,状如水般无情,却在幻象的明镜里捕捉一瞬间的美,保存起萧梁的灯火光明去映照唐、五代、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