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汉中三堰的封面

汉中三堰

鲁西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1-08-31

ISBN

978710108010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利用碑刻资料,结合地方文献与实地调查,考察了五门堰、杨填堰、金洋堰及山河堰等汉中地区重要堰渠的创筑、灌溉系统的形成与演变历程、管理体制及其变化以及灌区民众以水利事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围绕“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之间的关系、王朝国家对水利事业的介入、水利规章的来源及其实质、“水利共同体”理论的适用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得出了重要结论。

鲁西奇,1965年生,江苏东海人。1982年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至199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2007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系工作。2007年5月起,任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出版专著三种:《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一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译著三种:《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林昌丈,1985年生,浙江苍南人。2004年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现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已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发表论文2篇。

目录
宋元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
一 汉中堰渠水利之初起
二 宋元时期汉中堰渠水利的发展
三 明清时期汉中堰渠水利之发展及其管理体制
(一)山河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此类区域性的水利史研究很值得做,也很容易出成果,本书多数论述单单用碑刻资料,似略显单薄。
最后一章启示甚大
翻了翻,重点看了最后一章学术对话。附录汉中水利碑刻辑存很有用。作者强调1汉中地区没有形成水利共同体。2汉中大部分水利章程来自于民间社会而不是王朝国家。3汉中地区官府并未试图全面干预水利事务,反而是被动性介入的。。整体学术风格和结论厦厦的。。。
最后一章是精华
最后一章与学界对话,为重点。
“本书利用碑刻资料,结合地方文献与实地调查,考察了五门堰、杨填堰、金洋堰及山河堰等汉中地区重要堰渠的创筑、灌溉系统的形成与演变历程、管理体制及其变化以及灌区民众以水利事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围绕“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之间的关系、王朝国家对水利事业的介入、水利规章的来源及其实质、“水利共同体”理论的适用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得出了重要结论。”
没有背景知识和实地接触,只能对着百度地图看,还是读不太懂。头尾的一章看的比较细,中间讲三堰的具体细节的三章就草草翻过。应该说还是有收获的,了解了“水利周期”的概念,也知道了汉中个案不能支撑这种王朝兴衰与水利兴衰的对等关系(人们对这种对等关系的认识或来自于水利以官方记录为主的偏差);水利建设“民间化”趋势站不太住脚,一是王朝国家对于民间水利设施并未完全主导,其介入更多是被动的和随机的。二是以山河堰为例,其大型水利工程固然是由政府主持兴修,但日常的维护却是由民间主导;所谓“水利共同体”固然存在,但却不是普遍现象,至少在汉中地区很难说得上存在…
附录的碑刻真是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