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的封面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何炳棣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7-06-30

ISBN

9787101094114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中国古代的土地数字研究,“丁”与“亩”的概念至为重要。何炳棣先生从大量的方志等史料中,发现细小特征,进而提出“丁”和“亩”为纳税单位的重要说法。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目录
台版序言
第一章 西汉末到北宋末
第二章 南宋经界法新探
第三章 明初鱼鳞图册编制考实
第四章 明清土地数字的性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史料运用是有一些些问题的。。。
强化对史料的辨伪意识,可备论文选材
对梁方仲先生研究的补充与修正
读了三遍,每次有新的启发。
史料挖掘之细,甚至用明史的细节去推测宋史,佩服人形计算机的关联能力,真正的历史学家比微博历史发明家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只是作者只考证了汉、宋、明、清的土地,一笔带过了民国和共和国,这样不算历代嘛,扣一颗星
很有收获。中国土地数字自古以来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顶层思想、豪右利益、农民负担、技术难度、因循土俗等等。“亩”,自宋以降逐渐成为税收单位而非实测面积,折田和原额观念导致数字紧缩,山塘的计入又导致数字膨胀,各地统计混乱失真。及至1930年卜凯调查时仍未摆脱自报惯例的影响,甚至延宕到新中国以后。读到最后,何炳棣先生似乎很为遥感技术在80年代的引入而振奋,但最荒谬的统计时代却就此来临了。
小册子,一言而论,古代资料上的亩为纳税单位,绝非实际土地面积。历代不符实,作者只详叙明代,兼论南宋而已
一本小书,但是内容一点都不“小”。相当于对中国历代土地数字的问题搭了个框架,列出了一些很重要的纲目。虽然我自己不做土地研究,但是既然涉及中古史和社会经济史,还是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的。
明初的鱼鳞图册并非全国范围内土地丈量的结果,而是在短时间内依据各地宋元田赋原额编制出来的。在赋役征收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实际是里甲与黄册,并由此收集并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全国性土地数据,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经折算后被纳入的非农业土地。在原额观念的影响下,明清两代均难以大量增加田亩数字。虽然因赋役不均,人口大量逃亡,迫使官府进行丈量均税。但无论是零星丈量还是万历初年的大规模丈量,都是在保持原额的前提下,以均税为目的,而非追求精确的地亩数额。为此官府多实行折亩的办法调整土地数字,实现均税均役,同时还将新垦土地从宽计算,使入册数量远少于实际垦辟亩数,再加上免科、隐匿等因素的作用,这就导致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新作物的传播等无法通过土地数字展现出来,册籍中的土地数字为纳税单位而非实际的耕地数目